漕运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大运河沟通南北,是中国经济动脉,也是漕运的主要通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河道淤堵以及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让晚清政府不能再享受到漕运的便利。特别是随着铁路的兴起,大运河上的漕运盛景不再。
从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起,河道时遇洪水,清政府试图以海运取代河漕,并于上海设海运总局,在天津设收兑局,调琦善总办首次海运。漕船从黄浦江出发,经吴淞口东向大海,航行4000余里到达天津。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清廷委任陶澍为江苏巡抚,主持漕运的海运工作,同时雇用民间沙船1000艘,载运漕粮156万石,在海上航行10余日后抵达天津,虽然解决了运河淤塞给漕运带来的困难,但是安全问题依旧无法解决,后又不得不启用河运。
1842年鸦片战争后期,英军不惜付出重大代价,攻占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镇江,掐住了清廷的命门,迫使道光皇帝不得不作出求和的决定。
特别是1853年后,太平天国占据南京和长江中下游一带产粮区10多年,北上的漕运被迫中断。加之黄河改道,大运河山东段逐渐淤废,从此漕运不得不再经海路运输。
后来,李鸿章成立了轮船招商局,江浙两省漕粮由海道运至天津,暂时解决了运量和安全问题。但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日军舰艇游弋在大沽口外,清廷不得不再次启动内河漕运。
清代内河漕运沿袭明制,设置漕运总督与河道总督,以及监管押运漕粮的官兵。漕运总督驻节淮安,其下为各省粮道,负责收纳押运之责。漕船数量编制,以府、州为单位,10人一船,10船一帮,10船互保,鼎盛时期共有128帮,一万多艘船只。然而,多年不走内河运输,船只失修,人员流散,已经大不如前。
在这样的复杂背景下,从1895年4月23日启程,历时5个月,完成了大运河漕运史上最后一次南粮北运。运官乘坐的是太平船,共4艘在先,江安帮各首领率本帮粮船47艘在后,共计470艘,浩浩荡荡、连樯北上。每艘船长71尺,容积都在千石以上。
7月4日,河运漕粮行抵济宁府时得到消息,当运粮船渡过黄河时,遭遇堤决口数处,黄河水位陡然下降,漕船胶搁河心,寸步不能前进。十万火急。山东巡抚一面下令雇人堵口,一面不分昼夜挖河养水,漕船终于在10天后渡过黄河,向临清驶去。临清至天津水路需七八天路程,而天津至通州也需七八天。
8月19日,天津关接报,南粮漕船头帮已至沧州。8月22日,漕船头帮驶入天津姚家湾,也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西大湾子,而尾船还在东昌府境内。等后续船队跟上来之后,8月26日中午,运官乘坐太平船,率头帮粮船到达天津北大关。即由江苏粮道会同天津府抽验,合格的立即过关发往通州,不合格的令其返回,不准在天津境内变卖。
紧接着,后边的漕船接连到达,至8月30日,所有江安漕船10帮共470艘,全部通过天津关,扬帆连樯北上。至9月5日,江苏漕船8帮360艘全部通过天津关。9月12日,江安头帮河运漕粮安抵通州。
当时,江浙两省漕粮运至京仓,每石需白银10两以上,而且旷日持久,入仓以后米多霉变,在京官员领米后不食变卖,售银不过一二两。为此,主张兴修铁路的李鸿章,带头奏请废除漕运。1901年之后,随着铁路向南延伸,大运河也逐渐安静下来。
(《今晚报》 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