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作为一个济源人,我贪恋于黄河三峡的波澜壮阔,喜欢到王屋听禅论道;痴迷于小沟背的浑然天成,乐于到盘谷寺寻访先贤……
可不知为何,偏偏对济渎庙情有独钟。
仔细回想起来,这些年到济渎庙也好几回了。印象深刻的有那么几回:一回是带婆婆去祈祷,一回是陪媒体记者,还有就是春节期间带两个孩子赶庙会。至于其他几回的情形,大多已经模糊,我实在记不起来了。然而,奇怪的是,每次来济渎庙,每次感受都不一样。就如同恋人,每次相见,都亦如初见。想必这也是济渎庙神奇之所在吧。
癸卯年六月初八,大暑节气刚过。昨晚突然而至的一阵暴雨,让原本炙热的空气变得湿润起来。“西峰下微雨,向晓白云收。”雨后初霁的清晨,带儿子再访济渎庙。
从下街正大门一直往北走,几百米远便走到头,放眼往西望去,一眼便看到那熟悉的红墙绿瓦。是的,这就是济渎庙。千百年来,它就这样静静地独处一隅,在芸芸众生中,在人间烟火里,在红尘万丈中。一如济水,有荣光却不张扬,有荣耀却不邀功。你来或不来,它都在这里等你。在漫长岁月的侵蚀中,“济渎庙”三个黄字和朱红大门上的红漆已有些斑驳,在深蓝底色的映衬下越发显得沧桑古朴。然而,庙门上的楹联“位尊四渎泽华夏,福永千秋济众生”几个大字依然熠熠生辉,让周围的一切黯然失色。在门前,我特意驻足良久,内心突然一阵温热。
迈过门槛,眼前一条青石铺就的狭长甬道,谓之御道,上面有被大风刮落的枯黄松枝。大概不是祭祀的日子,前来游览参观的人不多。此时此刻,走在松柏下,听着鸟鸣,想象着千百年前的某一天,那些文武官员浩浩荡荡,身着盛装,恭迎祭水钦差的盛景,想象着那场气势恢弘的祭祀大典……长长的御道,此刻反而显得分外寂寥和空旷。
穿过重重朱门,漫步深深庭院,仰望参天古柏,瞻仰林立碑碣。一步步迈上古老的长满苔藓的石阶,看到大殿门前的荒草兀自向周边蔓延丛生,看到丛生着的荒草中间飞得很是热闹的不知名的小虫,莫名的寂寞和忧伤席卷而来。然而,来不及忧伤,从踏进清源洞府门开始,接下来的渊德门、清源门、临渊门……处处令人驻足,处处皆有洞天。就在你以为到了戏剧高潮的时候,灵渊阁、龙亭、白虎亭又让你眼前一亮,再也挪不开眼。穿过临渊门,便到了北海祠,“济水之源”这四个字赫然呈现在眼前。眼前池中的水碧绿透亮,缓慢穿桥越洞,越围墙,向东而去。如果一场戏剧一定要有高潮部分的话,我想这才是。对于每一个济源人而言,这一定是我们最该瞻仰和膜拜的地方,也是我们最该永远铭记的地方。
我时常想,济渎庙的美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呢?它的美在于高贵,在于千百年历史的沉淀,在于那种慢慢递进式的层次分明的美,在于那种渐渐渗透的美。而且越往深处,越让人沉醉。它不是那种一下子就把人吸引住的华丽的美,可是我们总在不知不觉中被它带走,一度在梦中与它重逢。
记得有位作家说过:“当一条河伴随着你成长时,或许它的水声会陪伴一生。”济水,作为曾经位尊四渎,曾经赋予济源、济南、济宁以生命的济水,如今再也不复当年的荣光。千年已逝,故渎难寻。可是,在70多万济源儿女的心里,济水将一直流淌。它的声音,终将陪伴我们一生。
二
德国哲学家诺瓦利斯说:“哲学原本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哲人总是在路上,在寻找,从家乡到他乡,从他乡再到更远的地方。可是,真正的家园难道不是在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间,难道不是在王屋山的千年银杏旁,难道不是在五龙口的秦代枋口处?
登上王屋山,万种情怀入心间。漫步在道境广场,拾级而上阳台宫,与千余年的道教文化撞个满怀。
流连王屋山下,李白和杜甫彼此仰慕。赏的是同一棵银杏树,饮的是同一眼不老泉。
驻足盘谷寺,追忆当年两大诗人惺惺相惜的情景。李愿弃官归隐后郁闷不乐,而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让我们对二人之间的情谊至今感动不已。
走进石榴寺,大殿后侧的厢房里,卢仝读书饮茶作诗,且自号“玉川子”,活成了纯粹的雅士。诗人对济源这个第二故乡,倾注了更多的理想和爱。
漫步沁河边,想象当年古人组织在沁河出山处凿渠灌田的场景。以“枋木为门”,这才有了秦渠枋口。
行走在玉川大地,几个诗人也许曾经结伴而行,抬头望的是同一片蓝天,低头饮的是同一条济水……
在济水的清波中,在沁河的水声里,在阳台宫的暮鼓晨钟中,在王屋山的银杏树旁,在九里沟的卢仝茶社,在路旁的荆浩画馆,在济渎庙的北海池边……探访先贤踪迹,领略情才风流,感受家国情怀,追寻古老家园。
这些年,走过一些城市,见过很多繁华。有些人走着走着,就再也不想回来;有些人走着走着,反而分外地怀念。他们怀念儿时那几间斑驳的土房,怀念门口不高不低的木头门槛以及旁边两个冰凉平整的石墩,怀念院子里一棵几人粗的高高的椿树以及满院的香气,怀念村南那条不宽但永远都那么澄澈的小河,怀念河边相约来洗衣服的乡亲们用棒槌敲打衣服的清脆的“梆梆”声,怀念河岸上一垄一垄的梯田和随风摇动起着波浪的油菜花……
这些年,无论走过多少山山水水,内心总有一处为你而留。无论走多远,世间始终你最好。
追根溯源,慎终追远。
这也许是“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的另一种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