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春华秋实,笃行致远。
30年栉风沐雨,砥砺奋进!
时光荏苒,尽显芳华。转眼间,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已经走过30年岁月,一路上风雨兼程,成长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先行者、引领者。
济水之滨 鹏路翱翔
济源是济水之源。济水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其不达于海誓不罢休的顽强精神与愚公移山精神高度契合。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就诞生在王屋山脚下、济水之滨。
1993年6月,为适应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济源市政府创办了济源中等工业学校。这就是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
济源因工业而兴,钢铁、冶金、电子等产业发展迅猛。济源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暨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激励全校师生在拼搏中进取,在创新中发展。
2001年,济源中等工业学校升格更名为济源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与郑州轻工业大学联办本科教育。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现有沁园、高新两个校区,校园面积880多亩,目前在校生22000余人,生源覆盖全国20多个省(区)。进入新时代,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区域发展,提出创建全国一流高水平高职院校、积极举办职业本科教育的奋斗目标。
历经30年发展,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拥有3个应用型本科专业,60多个高职专业,涵盖15个专业大类,建有2个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3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4个国家级骨干专业;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1.5亿元,拥有国家一级图书馆和省内一流的职业技能实训中心;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河南省“双高”院校等殊荣,奏响了一曲曲激越奋进的凯歌。
2022年6月,规划占地1626亩、总投资38.77亿元的新校区开工建设,开启了济源职业技术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产教融合 服务发展
30年来,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扎根济源大地,立足服务区域发展,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了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发展、课程设置对接岗位能力、实践教学对接企业生产、教育服务对接社会需求的办学模式,打造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协同育人”的“济职样板”。
学校坚持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聚焦有色金属、钢产品加工与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化工等优势产业,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开设了有色冶金、机电一体化、人工智能、应用化工、珠宝首饰设计等社会急需专业,源源不断为产业发展输送人才。
为助力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学校与富士康科技集团、比亚迪集团、华为集团、甲骨文公司等500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甲骨文软件学院、白银珠宝产业培训学院、济源工匠学院、苏州工业园区现代产业学院等,与豫光集团、济源钢铁、金利金铅、格力集团、清水源等组建订单班,服务企业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强校之路。
产业强市,职教先行。学校主动对接地方产业设置专业,聚焦济源3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了有色冶金、应用化工、机电一体化等特色专业;聚焦传统产业提质改造,建设了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技术、首饰设计与工艺等骨干专业;聚焦食品饮料、绿色环保等新兴产业,抢滩布局了食品智能加工、新能源汽车等交叉专业;聚焦现代服务产业,做大做强了护理康复、文旅艺术等特色专业;聚焦产业升级对本科人才需求,与郑州轻工业大学联办了机械设计制造、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个本科专业。学校专业与产业高度匹配,每年为济源输送毕业生数千人、培训人员数万人次。2012年,学校牵线搭桥,助推富士康数十亿产业项目落户济源,拉动就业3万多人,受到市政府多次通令嘉奖。
强基固本 创新引领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了一支由学校专任教师+企业技术工匠组成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各类职教专家、教学名师、大工匠100多人,多个河南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省级教学团队,教授、副教授200余人,博士、硕士500余人,多人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奖项。他们把讲台站成了美丽风景线,用匠心培育天下桃李,用技术服务社会发展。
学校充分释放科技创新的强大活力,建成了国家级精密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工业机器人智能交互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纯镓基材料等16个市级重点实验室,与企业共建精密加工装备智能化制造等12个研发中心,拥有济源发展研究院等7个产学研平台和智库、卢仝煎茶等3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天坛砚等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是济源唯一一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学校学报是全国优秀高职学报。学校拥有国家授权专利433件,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帮助企业攻克了药片吸潮技术、整体叶轮五轴加工仿真及切削参数优化等技术难题,突破了疏水氧化锌超细粉体和石墨烯铅蓄电池正极等新能源材料的制备技术,为企业研发了智慧车驾管理业务平台、基于互联网+的燃气缴费系统、施工升降机无基础加固式支撑传力系统等,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育具有家国情怀、德技并修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深化现代学徒制、“1+X”证书制度改革,实施“新愚公”成长工程,努力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精技艺、会创新的新时代“新愚公”。
漫步校园,“明德 励志 勤勉 精艺”的校训内化于心,“团结协作、克难攻坚、勇创一流、争做贡献”的济职精神催人奋进。200多个理实一体化校内实训场所,1000多个实习就业校外基地,使学校成为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摇篮。学校学生先后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属冶炼与设备检修”“建筑工程识图”“数学建模”等多个赛项一等奖,“互联网+鸡蛋”“科技兴农”等5个赛项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摘金夺银,实现了毕业生“能就业、就好业、敢创业”的目标,13万余名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校友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中坚,用责任和担当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大显身手、建功立业。
跨越发展 赓续前行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着眼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推进改革创新,借鉴先进经验,努力建设高水平、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坚持守正创新,以特色谋发展,以“创高升本”为目标,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吸引更多青年接受职业技能教育,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不断前行。
学校与民盟河南省委签订盟院深化合作战略框架协议,在民盟河南省委、省教育厅、济源示范区的大力支持下,与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郑州师范学院6所本科院校和数十家民盟企业构建了“361+N”发展共同体,探索了社会力量助力地方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一条新路。
韬光逐薮,含章未曜。“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奋力创建全国一流的高水平高职院校,不断加快升本步伐,为济源建设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和现代化济源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四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