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影视作品来说,时间常常是公允的评判者。
虽然距离《漫长的季节》会员收官已有两周,但其网络热度仍未散去。该剧的豆瓣打分人数从大结局时不足7万用户,飙升到了如今约57万用户。一部没有流量明星参演的新剧,悍然跻身国产剧评分人数前15位。林晓杰、陈明昊、侯岩松、杨一威、蒋奇明等宝藏演员的名字能见度走高,连同范伟、秦昊、刘琳等公认的演技派,一起登上了观众心目中演技大赏的“封神榜”。
家庭伦理剧《龙城》收官更早,口碑和反响都平淡得多,但不妨碍表演的突围。上周末的母亲节,“影视剧中难忘的母亲形象”热搜话题下,有人提名剧中的大妈和三婶。史可、刘琳一相逢,一部非典型好剧的演技闪光时刻,照样让人念念不忘。
今年以来,随着国产剧屡有佳作面世,观众辨认出一批宝藏演员的好演技。他们是凭《狂飙》一举翻红的张颂文、高叶、李健、阿如那等,是在《我们的日子》里让年轻人集体折服的宋春丽,是靠《人生之路》《尘封十三载》再次被确认深厚雕琢功力的林永健、陈建斌,以及《漫长的季节》中全体演技在线的演员阵容。家庭、悬疑、生活流、社会派……这批演员从不同的类型剧里脱颖而出,殊途同归地用“真实”赢得这届观众的赞许。在一度被“炸裂”“飙戏”等网络修辞围剿的语境中,他们用恰如其分的表演让生命展现出如其所是的模样。观众用实打实的网络数据证明,好剧总有漫长余韵,好演员的演技能穿透类型区隔、流量壁垒,成为观众认可的硬通货。
技巧的痕迹消融在对日常行为的演绎中
林晓杰,一个知名度以《漫长的季节》为界的演员名字。如果说范伟在东北故事里的“稳”是预料之中,那么与他搭戏的林晓杰可谓用无痕的表演亮出了惊艳演技。以至于在一项观众自发的投票中,她获得了超越主角的高票认同。
剧中多数时候,这位王阳母亲、王响妻子、大名罗美素的女性被悬置在叙事的主线外。特定的时空背景里,她不过是宿命轮盘上一个不起眼的齿轮。她有感知时代变迁的直觉。她先于丈夫意识到了他们这代人受困于“无形的圈”,却只在劝慰儿子时才会表露。她有识别爱的能力,儿子一句以后赚钱给她治病即可满足,一个人绕毛线时嘴角都漾着幸福的笑。她对这世界有脾气,打针的护士、药房的医生,还有表妹丽茹都遭受过她的横眉冷对。可她又是唯唯诺诺的,心脏得靠机器驱动。钢铁厂走下坡路后,她迟迟等不来手术费的报销,觉得经济上拖了后腿,于是把家中的话语权、掌控机会都让给了丈夫。诠释这个身体上先天不足、心理上自我束缚的人,演员抹掉自己多年闯荡世界的锋利和洋气,严格控制表情和身体细节,往返于烧饭、织毛线、整理房间等微小的反戏剧化行为中。当表演技巧的痕迹消融在了对日常行为的演绎中,弹幕里涌起“她就是我身边的母亲”。
有两场戏对罗美素的“庸常”人设而言都是超常的,稍有不慎,就会陷落在呼天抢地的情绪风暴里。一场是颇为出圈的“丧子之痛”:独子王阳枉死,向来满心满眼只有家人的慈母没流一滴泪。她把自己投进家务事里,按部就班地上菜、招呼宾客,三分讨好、七分热情,程式化得就像她日复一日做的那般。直待宾客散尽只留空碗筷,罗美素才恍然家里来了这么多人,是因为她的阳儿没了。一位心软、怯弱、努力养病的母亲,毫不犹豫用那团脐带样的毛线终结了自己,大悲无声,离别时无人知晓。另一场戏也冲到了情绪的尖峰:王阳被父亲绑在床上,嘶吼着想要挣脱,始终不得法。母亲看得手足无措,演员用一个反常规的动作在“无力”中构建角色内心抓狂。她用双手托住成年儿子的后颈和膝盖弯,像怀抱婴儿般试图将孩子的身躯悉数拢入怀里,哪怕王阳的身型远比她壮硕,哪怕直觉已告诉她,阳儿迟早要走出他们这代人一直背负却从没想过要逾越的那个“圈”。无声的、无力的,林晓杰用表演的留白,配合剧本的留白,合力讲完了凝滞在时代局限里的母亲的一生。
同样演绎“生活中人”,史可和刘琳在《龙城》里提供了另一种示范,即好的表演能准确地收放自如。这部家庭伦理剧其实不乏通常意义上的“狗血”剧情:女主角东霓的少女时代,父母爱情徒留风中传说,耳闻目睹都是一地鸡毛;而东霓的婚姻也险些朝着她曾憎恶的方向演变,两个孩子也眼看就要重蹈她破碎童年的覆辙。对成熟演员来说,鸡飞狗跳的强情节不难演,话说半句、暗流涌动,弦外之音、醉翁之意才是真正“演”的主题。两位女演员的表演,恰恰就在“不演”之处。有一幕,好脾气的三婶背着东霓给妯娌报信,此前剧情里始终对婚姻表露着无能狂怒的大妈现身病房。她褪去戾气和怀疑,佝偻着身子,怯生生试探着望向女儿的孩子。那一瞬间,一个被命运摆布、身心俱疲但不失母性的可怜人跃然荧屏。这点温存流连不必再分拨给东霓,好演员会在无形中引导观众调用自己的人生感受补白角色翻滚的心绪。
林晓杰的“无痕”、史可与刘琳的“收敛”叫人过目不忘,因为她们的表演与生活的体验同频。在观众看来,表演叙事与故事叙事融为一体。正因对人的本能保持诚实,平民生活的呈现不限于赞美或控诉的二元空间,而是在日常的渐近线中提炼出包容与悲悯。而这,最能柔软人心。
打磨的印迹留在演员的“生活笔记”里
网上有个帖子,惊叹于《漫长的季节》中“哑巴”傅卫军的出场总共不到10分钟。一位网友在评论中细数角色戏份后写道:“每一帧都演成了名场面,这是导演和演员共同创造的有效表演。”当通常意义的“声台形表”只剩下了形体和表演,演员凭什么把一个泥沙俱下间也会为爱情心动的边缘人、一个万念俱灰时仍在守护姐姐的弟弟、一个最终摘掉助听器决意在铁窗里了此余生的残障人士演活?
表演者对角色的琢磨有迹可循。进组前,演员蒋奇明找到手语老师,学哑语、练手速,按听障人士的行为偏好训练肌肉记忆。他还给助听器设置“前情提要”:东西虽小、价格不菲,对日子过得浮皮潦草的人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奢侈品。“助听器是角色偷来的,所以尺寸没那么严丝合缝,动作幅度大些就会掉落、受损。同时,它又很珍贵,是能听到姐姐声音的唯一工具。”就这样,傅卫军气质独特,鼻尖、耳朵、面部肌肉、身体重心都有着与众不同的行动走势。每次动手前,他还特意摘下助听器,并把它收好。观众赞叹演员对陌生人群特征的精准把握。其实,短期的敏锐何尝不是得益于长久的浸润。在《漫长的季节》里认识蒋奇明后,网友“考古”他以前的作品,了解到这位中戏毕业生在话剧、音乐剧舞台上的成长和他对影视剧中“小人物”角色的偏爱,还发现了他三年前写的一封求职信。彼时,因线下演艺暂停,没了收入来源的演员在求职信中承诺,自己脏活、累活、苦活都愿意干,打工不仅为了生活,还为了体验各行各业的生存方式,观察人物、积累表演经验。一个原本就从生活里来的表演者,当他凭生活的本真面貌让观众黯然动情,顺理成章。
《漫长的季节》与《尘封十三载》都带着接近20年的跨度,需要演员像个智者般洞悉时间的力量。王响从骄傲自矜变得有些谨小慎微,范伟穿透结痂的伤疤掀开人物被命运磋磨后的苦痛;春风得意的大学生龚彪换脸成大腹便便的慵懒大叔,秦昊的“整容式”表演不仅有增肥这一招,还在于捕捉到了他待丽茹和小露、生活和理想时人性微妙的弹性空间;如果说马德胜的高光时刻必然有销魂一舞,那么演员陈明昊的表演高能场景里,嘴皮子爽利的插科打诨、中风失语后的执念难弃有之,在派出所头一次真正接受自己不再是警察这个事实的黯然背影更有之;至于卫峥嵘,烟火氤氲的柔和与时光沉淀的睿智交织在一位老刑警身上,相隔13年,陈建斌为角色注入善感的气息,市井长街由此成为他和徒弟追寻正义的舞台。
中国不缺好演员,我们有理由期待,越来越多的实力派会穿透流量壁垒走来,为观众描绘今日社会生活的百景图。(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