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副刊

不曾别离

◆卢虹播

前几天,母亲托人捎话来,说这些天总会梦到逝去的父亲,甚至在梦中还跟他说了好半天话。她叮嘱我周末一定要回老家。细想,父亲离去,已经整整20年了。

每年清明,母亲都会带着我和妹妹一起到老家扫墓。印象里有不多的两次,因为工作出差在外没有及时赶回,那几天就总能梦见父亲或者奶奶,恍若就在眼前。

《论语》中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追远,就是指祭祀祖先、表达虔诚追怀之思的意思。

回去那天,正值周末,前晚刚下雨,空气里带着丝丝的凉意。先祖的墓地,背靠万阳山,后面是宏大宽阔的卢仝纪念园,前临万洋大道。母亲挎着篮子,里面放着一些水果点心等祭祀用品。我本来提建议,说那都是老传统了,不如去祭拜的时候,带上几束鲜花,更加庄重大方,而且可以降低引燃枯草落叶的风险。没料到,母亲极力坚持传统习俗。或许,老一辈人有老一辈人的守望和执念吧。

置身此情此景,说实话,好多先祖我未曾见过。我是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命的延续,今天作为后辈,到这里怀着恭敬的心情来祭拜。奶奶是1996年我读高中时去世的。小时候的每个春节,我们晚辈们会排队挨个到她那儿磕头讨红包。她总是坐在太师椅上,笑眯眯地望着地上跪了一长排的晚辈们。爷爷在我还未出生就已经故去。我只能从父辈口中,听得一些他们的事儿。父辈们回忆他们很久的那个年代,都用“真苦呀”来总结。

而关于父亲,大抵上还有很多能够记起的回忆。比如送我到新乡读书,我在校园往外望,在高大校门映衬下,他苍老瘦小的身影;比如他讲起自己少年往事时候的神采飞扬和当下处境的神情落寞;还有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他送我返校时候的一句叮嘱:好好学,别荒废。这些画面一如既往地清晰,但还有很多我都不记得了。岁月就是这样,你和亲人们经历过的一切,多年以后可能记起的场景就只剩下那么几个。

我沉默许久,想到很多年里,许多长辈、朋友,都故去了。每次回到老家,总能听到谁又因病逝去了。说的人表情很平淡,仿佛知道了每个人都不免如此,而听到的人却总会内心一惊:这么好的人,或者身体这么健康的人,怎么说走就走了呢?小时候围在身边,听讲故事、拉家常的老一辈人,这些年里都陆陆续续不在了。前几年我回去,遇见一个长者,他总会笑眯眯、声音悠长地问上一句:“这是又回来啦?”——还是乡音亲切啊!然而,后来我再回去,听到的却是斯人已去。偶尔也会听闻和我一起读书的和身边朋友故去的消息。他们有些已近暮年,有些仍很年轻。在岁月里,一些人总会成为故人,这是无法阻挡的自然规律。

年年陌上生春草,岁岁清明思故人。生活给我们留下的,除了惋惜、哀思,就是绵绵的回忆。想起逝去的先父,一生辛劳,为人和善。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因非典我在新乡读大学,赶回时已是天人两隔,终究是未见最后一面。每每读到上学时他写给我的信,悲痛便不由得从心中涌起,是为一生痛憾;想起我那个同学,热情开朗,我们一起搭伴游泰山,他健步如飞走在前面,不时回头笑我:看你这瘦身板。毕业后每次通话,都能听见他叫我瘦子的爽朗笑声。忽然有一天,看到同学群里他不在人世的消息,我久久说不出话。朋友最后的时光,我们未在一起,是为长久遗憾。

哀思完毕,回去时,天气开始暖和,万阳大道上车流不断,生命总这样生生不息。陶渊明在《拟挽歌辞》里说:“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逝去的人已经安葬在这土地上,这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总归是尘归尘、土归土。扫墓祭拜的最大意义,我想就是告诉故人,我们依然过得挺好。

为何要在春天祭祖,还要特别在清明这个时节呢?《礼记》里是有说法的:春天,雨露湿润了大地,有才识的人走在上面,一定会有惊醒的心情,万物复苏,好像将要见到重返人间的亲人一样。所以,再这么一想,我们祭拜先祖,怀念故人,是不是也应该怀着豁然释然的心情,似乎他们并未离别呢?

2023-03-30 ◆卢虹播 1 1 济源日报 c_95524.html 1 不曾别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