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陈列展示已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博物馆需要寻找更多与新时代受众贴合的有效方法,创造多元化场景,提供多元化体验,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人关注
日前,广州博物馆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预备于五一假期推出的最新研学产品“从广州城到湛江湾”。这是广州博物馆第一次展开跨地市范围的研学活动。(据《广州日报》)
随着博物馆“研学热”的日渐升温,各博物馆的研学项目不仅逐渐走出了所在城市的范围,进入更广阔空间,跨学科的趋势也愈加明显,而且在产品组合上也显得越来越多样化,大大突破了早期研学课程“看展+导赏+答题”的粗放模式,更加强调体验感、沉浸式和吸引力,更加强调产品与目标受众的贴合。
毫无疑问,跨地区的合作为博物馆主导的公共教育产品开发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这方面,已有鲜活的例子。比如,南京博物院联合教育专家和大运河沿线33家博物馆共同编写了面向中小学生的大运河文化读本《大运河的故事》,为9岁至14岁的学生展现大运河沿线文化的传承;陕西水利博物馆携手宁夏银川实验小学开展“云端观水世界”直播活动,让更高层次的跨省际博物馆主题公共教育活动展露雏形。可见,向跨地域、跨学科服务转型,丰富了博物馆的服务内涵。
如今,传统的陈列展示已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博物馆需要寻找更多与新时代受众贴合的有效方法,创造多元化场景,提供多元化体验,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人关注。在满足商业需求的同时,博物馆更要注重提升公共教育产品的文化价值,如此才能让文化真正地“活”起来。例如,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在展览期间结合年轻人喜欢的剧本游团建模式开发原创剧本,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接受熏陶,这种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多样化的产品组合越来越成为博物馆公共教育产品、公共教育活动设计的标配。为此,博物馆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自身的藏品、自身所拥有的文化特点研究透、发掘透,这样才能有好的创意,为大众创造多元化、沉浸式的消费体验。
历史和时代已经为博物馆准备了可供开发的丰富馆藏资源,面对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升级,博物馆应当不断开发推出富有新意的展览、研学等服务产品,用更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点亮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