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档,中国电影迎来了一次强力的反弹,总票房高达67.57亿元,但《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并没有在这场盛宴中分得一杯羹。该片先是在大年初三公映,只上映了两天就临时决定撤档。遗憾的是,改档2月17日公映后也没有迎来票房上的绝地反击。
导演转向、影片改档
当初听到邓超和俞白眉两位导演拍摄该片的消息,很多人十分震惊。原因很简单,两人此前的作品,例如《分手大师》《恶棍天使》等,都是喜剧商业片,此次涉足体育题材电影,让人感到意外。要知道,一个导演擅长的领域是有限的,并不是什么题材都能成功把握,即便是斯皮尔伯格这样的大导演,他执导的喜剧片《一九四一》和动画片《丁丁历险记:独角兽的秘密》票房也很惨淡。
关于改档,出品方在1月25日的声明中表示:“因我们宣传发行团队在决策、筹备、推进工作中存在重大失误和严重不足,致使影片在春节档陷入特别被动的局面。”事实上,在多部春节档电影尚未定档之际,《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就已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路演,各种文章也铺天盖地。单纯说是“宣传上的失误”,恐怕不能令人信服。
导演兼主演邓超说,该片本来准备定档去年的国庆节,但后来遇到“不可抗力”,最终“史无前例地在大年初三上映”。
改名蹊跷、比赛精彩
围绕角色不断改名的话题被炒得沸沸扬扬,邓超饰演的教练原型是蔡振华,电影中改成了蔡新华,最后公映时,则变成了戴敏佳。
该片被网友打了7.0的评分,这也是两位导演合作拍片以来取得的最高分。
从创作上讲,《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还是可圈可点的。
乒乓球是国球,群众基础坚实。在手法上,该片采用经典商业片的拍法,讲述了五名一开始不被大家看好的年轻球员,在一位充满个性和争议的教练的带领下,绝地反击,最终帮助中国乒乓球队赢得1995年天津世乒赛冠军的故事。影片精彩还原了多场激烈的比赛,最值得称道的是对运动员的生存环境和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了真实描绘。
票房不理想的三个主因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之所以没能在票房上取得好成绩,是因为以下原因:
首先,没有找准好时机。无论是去年还是今年,都没有跟乒乓球运动相关的大事发生。像这种需要调动起观众爱国激情的影片,尤其需要“借势”。或者是有跟乒乓球运动相关的重大国际赛事,或者是有与之相关的重要纪念日。比如,之前大获成功的《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等影片,莫不如此。
其次,凡是涉及跟真人有关的故事,一定要沟通好各方面的关系,尽可能全程争取角色原型的站台和支持。如果刘国梁等前国手们能在一开始就为影片宣传,相信效果一定会好很多。
第三,体育题材电影不好拍,除了拳击题材电影具有强大的票房号召力,绝大部分体育题材电影很难有高票房,即便是1996年乔丹亲自出演的动画和真人相结合的电影《空中大灌篮》,它的全球票房也只有2.3亿美元,远不能跟普通的动作商业片相比。创作者在选择这个题材之前,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王金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