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副刊

水的记忆

◆许奎明

记忆中,家乡那座小山村永远缺水。

小村坐落在豫晋交界的半山腰,村民依山势修房建屋。全村400余口人,只有一口水井。水井地处山下的深沟里,距最近的小庄也有5里之远。每遇大旱,这唯一的水井里的水往往供不应求。即使平常年景,村民每天的第一要务就是挑水。其他村的村民见面的问候语是“吃了吗”?而我们村村民见面的第一句话是“担了吗”?

早晨,鸡叫头遍就有人提着灯笼或打着手电筒到沟里去挑水。记不清是哪一年,村里组织村民放炮炸石,把水井扩建成长、宽、深各近3米的水池。水池的底部呈斜坡状,南高北低,最低处的西北角是一条天然形成的石缝,一股清泉“汩汩”向外流淌。丰水期,水池里的水是满的。村民挑水时,用钩担钩着水桶,轻轻抛向水面,再用钩担向下轻压,然后提起,这样就能打满一桶水。每年的五六月份,由于雨水渐少,井里出水量也随之减少,因此,水根本不够。每当这时,担水就要排队等候,出一夜的水,天刚亮就被抢完了。没有担到水的人,为了不耽误农活,往往派一个小孩坐在井旁排队等候,先来后到的顺序村民是严格遵守的。

水池北面墙壁有几处不规则的石块。人们可以踩着石块下到池底,从池底把水桶一只挨一只排到池的外边。当泉水流够一桶时,前面的人就会蹲下,用水瓢一瓢一瓢地舀到水桶里,再把满满的一桶水用钩担提到水池外边。

能忙一年,不忙一节。村民常年为生活奔忙劳累,非常看重每年的春节。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大年初一不担水。年三十要储存够初一的生活用水,甚至初二的用水也要储下。每年除夕早上到中午,全村人都在为水忙碌。为了水,村民会放下尊严跑到邻近的村庄担人家井里的水。后来,由于干旱,邻村的水也不够了,我们就到七八里外的小河里去挑。

有一年除夕,我同村里的几个年轻人到相邻的山西省的小河里挑过水。去时,顺着豫晋公路走,回来为了走近路,翻一座陡峭的大山才把水担回来。为防止路上水泼洒,我们用一把干净的树叶或青菜放在桶里,这样水桶晃荡时,水中的叶子顺着水动,水就不会泼洒出去了。“一桶不响,半桶晃荡”,小村人都知道这个道理。无论大人还是小孩,挑水都要把水桶盛满。小孩力气小,大人总会到市场上给孩子买又轻又小的塑料桶。

小村祖祖辈辈被水困扰,找水,解决吃水难的问题成了村里几代人的梦。

20世纪60年代,村里在县水利局的支持下就开始了找水、打井。村民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有力出力。井打了一口又一口,仍不见水。

小村后面的深沟里有一座龙王庙,庙下有一股清泉,水旺且甜。小村凡老人临终时都会有一个奇怪的要求,喝一口龙王庙下的水。儿女们为满足老人的要求,都会早早跑到那里用水瓶盛满一瓶水,让老人喝一口甘甜的水。村里的老人曾组织长长的队伍抬着贡品到龙王庙祈雨求水,小村缺水,似乎龙王也无能为力。

后来,县水利局又派专家实地考察,决定抽龙王庙里的水。在龙王庙和村庄的山顶各修一座蓄水池,用水泵将水抽上去。试水那天,全村老少像过年一样敲锣打鼓,挑着桶、端着盆,拿着一切能接水的器具,上到山顶争先恐后接那清凉凉的水,都想亲口尝尝出自龙王庙下的水。

接着,村里把水管架到村头,专人负责。由于扬程高,柴油机又时常出问题,水总是时断时续。

小村真正告别缺水是在2002年。市政府投巨资建成了布袋沟供水工程,彻底解决了全镇43个行政村近4万人的吃水问题。我们小村也很快铺上了水管,家家户户安上了水龙头,彻底告别了吃水难的历史。

暑期,我回了趟老家,站在村头,望着那掩映在青山绿树间的一座座村民居所,感慨万千!对世代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来说,水通则百通啊!再不用为水而愁了,远在外面打拼的人也不用时刻担心父母的吃水问题了,更不用担心儿子谈对象因吃水难而受影响了。水的畅通给村民带来了方便,带来了财富,更带来了扬眉吐气!

东沟过去是小村一片荒凉之地,现在成了远近闻名的工业区。平整的水泥路,明亮的路灯,高耸的烟囱,绿树环绕的厂房。漫步在厂区的便道上,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缺水荒凉的小山村!

2023-02-16 ◆许奎明 1 1 济源日报 c_93767.html 1 水的记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