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政府工作报告

(上接第一版)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735亿元、增长16.6%,贷款余额560.3亿元、增长31.3%,增速均居全省第1位。

着力促消费回暖。发放消费券和购车补贴2494万元,带动消费5.6亿元。大力发展电商直播,举办“好物卖全国”系列活动,激活网络消费市场,电商零售总额7.6亿元。积极促进文旅消费复苏,全年接待游客44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亿元。房地产销售面积55.1万平方米,实现了房地产市场遇冷大环境下的“小气候”。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中欧班列开行36个专列,港口班列开行150个专列,运送货物46.5万吨,外贸进出口总值突破300亿元,总量居全省第2位。服务业增加值完成289.4亿元、增长3.1%。

(二)产业转型蹄疾步稳

“322”产业集群培育初见成效。有色金属成为我市首个千亿级循环经济产业集群,特种钢跻身中国优特钢第一阵容,纳米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2家,新增省制造业头雁企业2家、重点培育头雁企业4家,新增省质量标杆企业3家、智能工厂(车间)6家。

实体经济根基稳固。深入实施“三大改造”,技改投资完成53.1亿元、增长140%。豫光有色冶炼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省级认定,“5G+智慧钢铁”入选工信部典型案例,济源钢铁、金利金铅、万洋绿色能源创建为省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新模式示范项目。济源钢铁、金马能源入选省行业领军型优秀民营企业,济世药业入选省成长创新型优秀民营企业。

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施科研机构倍增专项行动,济源市科学院、省科学院济源先进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成立,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研发中心相继布局济源,纳米材料中试基地成为省首批8家中试基地之一,先进有色金属材料研究院获批省第二批产业研究院,重大新型研发机构数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家、总数达到13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130亿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成立全省首家知识产权数字确权认证中心。

特色农业高质高效。集中要素育龙头、建基地、创品牌,加快培育优势农业特色产业,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全面完成水毁农田恢复重建,新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粮食播种面积66.6万亩,总产24.46万吨、增长1.7%,实现“十六连丰”。实施蔬菜种业振兴行动,制定出台专项扶持政策,蔬菜制种面积达到3.65万亩,获批创建蔬菜种子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怀药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壮大,获批全省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市推进试点,新增国家农业产业现代化龙头企业1家、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个、省知名农业品牌4个。

(三)城乡品质不断提升

城市功能更为完善。高标准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新增城镇建设用地23.99平方公里。东区建设稳步推进,引黄调蓄工程基本完工,产教融合园区、农村教师保障房等项目加快实施。完成19条超期服役道路改造提升,黄河大道西延、致远街东延建成通车,打通断头路3条。新改建“两气一水”、雨污分流管网80公里,完成288亩城市空闲地生态修复,提升城市公园游园4个,开展城市积水点治理50个。完成老旧小区改造24个,大力提升物业服务水平,实现红色物业管理全覆盖。智慧城市数据中枢平台建成投用,成功创建省“公交优先”示范市,群众出行更便捷、生活更舒适。

交通互联持续提升。沿太行高速济源至焦作段、沿太行高速西延、沿黄高速、济源至新安高速等4条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高速公路加快推进,G327济沁界至堽头段主体基本完工,S310吉利界至蓼坞段、S308西二环至九里沟段全线通车。呼南高铁焦济洛平段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工程开工在即,济源“高铁时代”即将来临,济源人民翘首以盼的“高铁梦”终将照进现实。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严格落实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开展“过筛子清盘子强底子”整改行动,“一户一策”落实帮扶措施,脱贫户家庭人均纯收入20950元、增长17.9%,实现了“一户不返贫、无人新致贫”。抓住国家大兴水利机遇,除险加固水库4座,修复水毁工程113项,蟒河口水库等供水工程加快推进,启动乱石水库、清虚水库、五龙口水库前期设计。实施生活污水治理项目10个,建设“四好农村路”129.8公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被确定为省财政支持美丽乡村重点县,新建乡村休闲旅游村庄23个,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乡村旅游特色村7个、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1个,打造首批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1条。成功举办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交流会,济源乡村治理经验全国推广、走进全国乡村振兴课堂。

生态环境稳步改善。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推进。扎实开展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完成营造林5.25万亩,义务植树150万株,新增乡村绿化面积2000余亩,打造沿黄干流森林特色小镇2个、森林乡村“示范村”5个,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通过验收。治理修复废弃矿山26处,综合治理面积73平方公里。加强大气污染源头治理,优良天数214天。持续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劣五类水体全面消除,8个国省控断面、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率100%。加强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土壤环境安全可控。济源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四)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重点改革纵深拓展。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加快推进,镇级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进展顺利。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获省调整批复,成为济源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主阵地。现代服务业开发区挂牌成立,以现代物流为主导的服务业即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豫光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稳步推进,资本运营集团、创新科技集团、现代物流集团成功组建,机关事业单位所属企业脱钩改制基本完成。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成立企业上市办公室,创新设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金、新兴战略产业投资基金、中小企业风险缓释基金,总规模达到82亿元。

开放水平全面提升。建立外资联席会议制度,成立港资、台资、日韩、世界500强四个外资专班,引进华润电力、河南金港高科等重大外资企业。多维联动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驻点招商、网络招商,建立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评察落地会商、问题交办、现场核查、督导问效机制,举办网络视频招商活动16次,累计签约项目142个,总投资779.4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6个。实际到位省外资金197.7亿元、增长3.5%,实际利用外资突破2000万美元。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化“放管服效”改革,“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服务事项拓展至50个。围绕重点领域和高频事项,打通“证照联办”路径,实现企业“准入即准营”,企业开办“一网通办、一次办结、零费用、零跑腿”全省推广。将11月1日设立为“济源企业家日”,不断增强在济企业家的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定期开展企业家恳谈会、助企干部“大走访”、营商环境满意度测评等集中攻坚活动,有效回应企业需求,助推企业健康发展。建立“指标长”制度,系统推进数据信息共享、线上平台建设、行政审批优减、政策落地直达等核心工作,带动整体环境加快提升,全力打好营商环境指标评价翻身仗。

(五)民生福祉加快改善

就业创业全面加强。深入开展“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完成职业技能培训6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4.46万人,高技能人才1.34万人。精准实施岗位开发援助安置,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92场次,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353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503人,脱贫人口稳定就业2492人。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6亿元,扶持创业1964人。

社会保障坚实有力。精准推进参保扩面,企业在职职工综合参保率居全省第1位,累计发放三项社保待遇21.78亿元。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补助标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特困人员供养基本生活标准分别提高至610元、630元、9828元,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增加148元。中医院二期、妇女儿童医院投入使用,二院综合病房楼、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精神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等项目加快实施,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至84元。富士花园二期保障安居工程顺利推进,优先保障困难家庭385户,分配人才住房105套。

各项事业加快发展。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双减”政策全面落实,8万余名学生受益。实施北海第一幼儿园、实验幼儿园改扩建等项目,新增学前教育学位1620个。卢仝学校建成投用,济水一中改扩建、济源一中附中加快推进,建成农村教师周转宿舍287套。高考一本、二本上线率持续提高,分别达到26.2%、63.2%。文体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全国射箭奥林匹克项目锦标赛、全国大学生白银首饰创意设计大赛。社会治理有力有效,“八五”普法扎实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开展,创建省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61个,成为省第二批婚俗改革试点。

各位代表!

过去的一年,我们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履行政府系统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执行示范区党工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始终做到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议案建议158件、政协提案159件,满意率100%。深化常态常效府院联动,全力建设法治政府。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深化公共资金、国有资源和民生项目监管。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回应办理“12345”便民热线29.7万件,办结率99.7%。以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有效提升行政效能,大干快上、比学赶超的干事创业氛围正在形成。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持“一岗双责”,落实主体责任,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助力清廉济源政治生态示范区建设取得新成效。

全力支持国防和军队改革发展,深化双拥共建,保障退役军人合法权益。落实老干部政策待遇,帮助老干部解决实际问题。妇女儿童、民族宗教、工商联、工会、残疾人、红十字、慈善等事业健康发展。外事侨务、统计调查、对台、档案、史志、气象、地震、人防、援疆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各位代表!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此时此刻,我们不会忘记那些为抗击疫情冲在一线、勇战病魔的“大白天使”,不会忘记那些为城市运行忙碌付出、默默奉献的清洁工人、消防战士、快递小哥、农民工朋友,不会忘记为这座城市作出贡献的每一名市民、志愿者、工作者。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驻济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向关心支持济源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和国内外朋友们,致以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行之愈笃,知之益明。回想过去的一年,最深刻的体会是:党的领导是核心。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做到听党中央指挥、向党中央看齐,以实干实绩诠释对党绝对忠诚。人民至上是根本。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群众路线,探索富民之路,寻求富民之策,解好“急难愁盼”题,办好“烦心揪心”事,确保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高质量发展是主题。扭住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不放松,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质量、消费升级、投资结构变革,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团结奋斗是保障。牢牢把握团结奋斗时代要求,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取发展的“上升指数”、群众的“幸福指数”。

各位代表!

思危方能居安,知忧才能克难。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作为经济“压舱石”的传统产业,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影响更为明显。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较低,尚未形成稳定经济增长点。三年疫情对线下实体经济冲击较大,特别是零售、餐饮、住宿等服务业行业运行艰难。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还存在困难,营商环境与广大市场主体的要求相比仍有不足。民生领域还存在薄弱环节,群众关心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交通出行、社会治理等方面还有不少短板。部分干部思想观念不够解放,专业能力、攻坚能力、斗争能力仍需提升。这些问题,我们将在实干中改进、在发展中解决。

二、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具有特殊而重大的意义。党的二十大擘画了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为我们做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随着国家疫情防控措施调整优化,“五大政策”持续加力,“四敢环境”释放活力,市场信心必将有力提振,宏观经济必将整体好转。只要我们顺应大势、发挥优势,乘势而上、排难而进,就一定能够迎来济源发展新的春天!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和示范区党工委、市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七个方面作示范”要求,围绕“创新引领、跨越发展”主题,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力提振市场信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向好,奋力谱写建设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济源新篇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指标完成省定任务。实现这些工作目标虽有难度,但是我们充满信心、满怀决心。

做好今年工作,要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贯穿全年的首要政治任务,学在深处、谋在新处、干在实处,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济源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定不移加快项目建设,做强高质量发展支撑

提速推进建项目。深入开展“三个一批”,扎实推进“万人助万企”,以“双十工程”为抓手,重点推进150个重点项目建设,带动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0亿元以上。开展以“冬比储备、春比开工、夏比进度、秋比成果、全年比质效”为主要内容的“项目建设提速年”活动,开辟绿色通道,加快项目审批,大力提升项目开工率、投产率、达效率,以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抓高质量项目推动济源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盘活一批”,盘活项目90个以上、闲置土地8400亩以上、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以上。

主动作为引项目。聚焦“322”优势产业集群培育,深化以商招商、联动招商、产业链招商,力争引进产业链链主2家以上,引进50亿元以上项目5个以上、20亿元以上项目7个以上,各开发区落地“延链补链强链”项目5个以上。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合作,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和模式,全年招商引资项目130个以上、到位资金260亿元以上,确保“三个一批”活动签约项目不少于90个、投资规模不低于500亿元。

科学谋划争项目。吃透中央和省政策导向、产业导向、投资导向,抢抓政策机遇、聚焦关键领域,做实做优做准项目库,谋准谋实谋好一批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生态文明、能源革命等领域项目,力争再谋划开工项目和前期重点项目100个以上,形成覆盖全面、结构合理、梯次分明、质量优良的项目储备库。加强与国家部委对接,主动与省直厅局衔接,千方百计争政策、争项目、争资金、争示范,形成一批能进入国家和省大盘子、能实实在在抓在手上的大项目好项目,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2亿元以上、专项债资金40亿元以上。

(二)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塑造高质量发展优势

营造一流创新生态。落实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深化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开展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设立科学技术专利奖,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1%以上。围绕“4+6+N”产业体系,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对接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力争攻克产业技术难题1个以上,实施“揭榜挂帅”项目2个。加快成果转移转化,建强济源科技大市场,建设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推动高新区创建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培育壮大创新力量。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领军作用,加快推进科研机构提质倍增。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谋划组建碳捕集研究院、临氢材料研究中心,创建省产业研究院1家、新型研发机构1家,新增省级创新平台5家以上、市级创新平台20家以上。培育壮大科技企业群体,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培育“瞪羚”企业2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家,培育省制造业头雁企业2家、创新龙头企业1家。

建设创新人才高地。积极对接融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施更具吸引力、竞争力的人才政策,深入开展“双招双引”,探索多元化柔性引才模式,引进培育产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5个以上、各领域高层次人才20名以上。加大本土人才挖掘培育力度,建立乡贤人才档案,吸引更多大学毕业生留济回济。实施人力资源品牌培育计划,新增高技能人才1.2万人。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优秀青年人才队伍。

(三)坚定不移推进产业转型,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

提升主导产业集群能级。突出龙头企业牵引、链条集群带动、基础资源支撑、公共服务配套,推动有色金属、钢产品深加工及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及纳米材料等主导产业朝着更优更强转型升级。重点抓好纳米初创孵化园三期、豫光1万吨铜箔、济钢装备大型化改造、金利低碳短流程新能源汽车及船舶用高纯锌、金马捣固焦炉大型化改造、金源化工苯加氢等项目,开工建设万洋高性能铜箔、鸿辛橡胶等新材料项目,布局实施氢能产业园、军品加工产业园,加快打造全国全省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全国有影响力的纳米新材料产业园、国内首家可降解材料产业园,推动济源由原材料大市向新材料强市转变。

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绿色环保等产业领域,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先进产业集群。加快推进5G终端精密制造、有色金属产业创新孵化中心、豫光绿色有色冶金与新材料中心、科创岛等项目建设,完成智慧岛全省首批挂牌。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发挥双千兆城市优势,打造5G数字经济产业园,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实施博纽强碳捕集工程、百度智能云人工智能基地等项目,抢占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全年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个数、产品增长50%以上。

狠抓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实施更高水平、更大范围的“三大改造”,抓好济钢装备大型化改造二期、豫光再生铅短流程绿色低碳优化升级等40个重大改造项目,完成投资50亿元,实现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40%以上。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培育省智能标杆企业1家、智能工厂(车间)3个。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2家,培育省级以上质量标杆企业2家。

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实施企业双培育专项行动计划,落实培育壮大市场主体28项措施,加快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持续推动市场主体倍增提质,全年新增市场主体2万户以上、总量超过12万户,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培育上市企业1家。注重“以大带小、以小育强”,在存量中挖掘增量,新增5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1家、1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3家。大力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铸就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精通现代管理的优秀企业家队伍。

大力发展高品质服务业。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加快王屋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推动王屋第一洞天、那些年小镇、济水源文旅开发等康养医养旅游项目落地,打造一批新业态文旅项目,举办“第二届穿越壮美太行国际徒步大会”“国际白银文化节”等活动,叫响“愚公故里·中国银都”品牌。完善农村电商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组建寄递公共配送中心,推动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创建,打造2个多式联运物流园区,规划建设南部物流园区,争创全国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出台支持平台经济发展政策,推动中浩智运物流平台、协力钢产品供应链平台、白银城直播带货平台等发展壮大。

(四)坚定不移促进城乡融合,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

提升城市枢纽功能。推动呼南高铁焦济洛平段全面开工,让项目建设跑出“高铁速度”。加快沿太行高速西延、沿太行高速济源至焦作段、济源至新安高速、沿黄高速等高速公路建设,形成“三纵三横一环”高速公路网。开工建设济洛快速通道,推动区域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完善城市快速路网,加快推进高速公路连接线、小浪底库区港航工程、客运南站等项目建设,争创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市、省旅游公路示范市。启动东三环、荆浩路等12条道路建设,改造提升12条超期服役道路,打通13条断头路。启动人民数据济源数据中心项目,打造“东数西算”重要节点城市。

快速推进城市更新。开展东区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提升路网、绿化、管网建设水平,加快推进人民医院东院区、产教融合园区、城市综合体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开工改造28个老旧小区,启动11个棚户区改造项目。整治提升48条背街小巷,在5个街道办事处各打造1条特色示范街区。完成富士花园三期公租房建设,开工建设高新区保租房、玉泉花园保租房,实施切坡建房群众安置工程。新增“两气一水”管网31公里、集中供热面积50万平方米。开展道路绿化、立体绿化、防灾避险绿地专项提升,完善“城市公园、小游园、微绿地”体系,新建社区公园(口袋公园)20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绿地率达到40%以上,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探索建设绿色低碳装配式建筑产业园,申报海绵城市、生态城市建设试点。

强化城市高效管理。持续开展城市“四治”、城市清洁行动,规范各类“城市家具”式样、色彩、标准,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打造宜居韧性、低碳智慧城市。加快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新增停车位3000个,申报省级智慧社区1家。深化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提高城市管理依法治理能力。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崇德向善向上的社会氛围。

(五)坚定不移推进乡村振兴,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统筹推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培育省级产业强镇1个。深入实施蔬菜种业振兴行动,完善育苗大棚、水利灌溉等配套设施,建成全国首家洋葱杂交育种分子实验室,新增蔬菜制种面积1.2万亩。实施肉牛奶牛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竹园沟万头奶牛场、肉兔育种创新能力提升、国家级蛋鸡育种基地等项目建设,新增奶牛1万头以上、肉牛2000头以上,培育智慧牧场1个。

全面推进乡村建设。持续抓好“百村示范”工程,争创省乡村建设示范市。挖掘“一村一品”“一地一韵”特色文化,扩大“济源人家”“济源优品”品牌影响力,新建乡村休闲旅游村庄10个,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治理六乱、开展六清”“老旧发黑墙体”等集中整治行动,实现农户卫生厕所普及率97%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9%以上、农村生活污水管网及终端普及率60%以上,创建市级以上幸福河湖12条,建设市级美丽乡村路4条。

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扩大土地承包、集体产权、乡村治理等试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巩固提升三年行动,力争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村占比90%以上。全力盘活村集体闲置和低效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深化省“数字乡村”示范市创建,拓展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数字乡村运营服务中心功能。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致贫,逐步推进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六)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更大力度推进改革。持续深化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完成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修编,下放一批项目规划许可事项,建立亩均投入产出综合评价体系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资本运营集团评级及发债,完成豫光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发挥国资国企在线监管平台作用,提升数字治理能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支持投融资平台做大做强。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拓展“一件事一次办”服务深度和广度。加强公共资源交易全程监管,推动交易平台和联合惩戒平台信息共享。

更高水平扩大开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组团参加进博会、跨境电商大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高能级经贸活动。申建河南自贸区开放创新联动区、综合保税区,做大做强“加工贸易产业一园两区”,打造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标杆园区。帮助企业抢抓外贸市场,申建机械基础件、珠宝首饰、有色金属材料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申创省服务外包产业园。巩固扩大济俄班列进口业务,争取开通中欧班列济源延长线。新增进出口实绩外贸主体10家以上,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320亿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3400万美元。主动融入郑州“1+8”都市圈,推动洛济深度融合发展,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支持高新区、经开区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更实举措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提升大数据综合服务监管体系,扩大电子证照应用领域和互通互认。落实企业投资项目代办帮办机制,大力提升项目审批效率。建立包容审慎监管制度,推进联合“双随机一公开”“互联网+监管”,做到“监管无事不扰、服务无处不在”。常态化开展助企服务活动,加快落实减税降费、援企稳岗等纾困解难政策措施。加强企业投诉举报事项办理,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开展好首个“企业家日”系列活动,营造尊重企业和企业家的浓厚氛围,构建清清爽爽、清清白白的“亲清”政商关系。全力支持服务实体经济更好发展,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

(七)坚定不移改善生态环境,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

抓好生态保护修复。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实行“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推行“林长制”,高标准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完成营造林4.3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5.58%以上,打造沿黄生态保育带、北部太行生态屏障区、东部农田林网防护区、南部经济林涵养区,持续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切实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稳妥有序推进双碳战略,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实施国能济源热电机组关停、砖瓦行业整合升级、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等重点减排项目,组织重点用能单位进入用能权交易市场。一体推进“减煤、增气、强新、引电”,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因地制宜布局风光水电。倡导绿色生活新风,推动绿色机关、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绿色细胞”建设,引导绿色消费、绿色出行。

加强黄河保护治理。协同抓好黄河大保护大治理,提升黄河济源段治理标准,探索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加强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治理,完成黄河三峡济源段湿地生态修复18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平方公里,湿地保护率稳定在66.88%以上。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保障母亲河健康安澜。

推进环境污染治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PM2.5、PM10年均浓度分别降低5%、10%,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全省中上游水平。提标改造第一污水处理厂,新建第三污水处理厂,加强地下水超采治理,确保地表水考断面水质达到优良水体。强化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涉重金属企业等污染治理,实施9个污染地块风险评估、盘溪河流域重金属污染底泥治理等重点项目,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下转第三版)

2023-01-30 1 1 济源日报 c_93032.html 1 政府工作报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