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济源全域属于黄河流域,位于黄河中游,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中承担着重要政治责任。
近年来,济源示范区紧抓国家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立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加强黄河湿地和沿黄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扎实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努力把黄河济源段保护好、治理好、发展好,为济源建设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筑牢生态屏障。
●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治理开发黄河极为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当前黄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发展质量有待提高。这些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第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建设旱作梯田、淤地坝等,有的地方则要以自然恢复为主,减少人为干扰。第二,保障黄河长治久安。第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第四,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第五,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要加强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领导,抓紧开展顶层设计,加强重大问题研究,着力创新体制机制。
——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19年9月18日)
高位谋划 绿色发展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郑重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此后,国家、部委、流域机构和省级层面争先行动,积极落实这一重大国家战略。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提出,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大事,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的重要驱动力。
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同时,于2021年6月11日印发《黄河流域淤地坝建设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十四五”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方面首先破局。《方案》主要涉及黄河流域黄土高原7个省区,兼顾黄河下游山东省,拟通过5年时间,新建淤地坝1461座、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坝2559座,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407万亩,匡算总投资174亿元。
2021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印发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水利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部委和沿黄九省(区)政府编制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该《纲要》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实施相关规划方案、政策措施和建设相关工程项目的重要依据。
2021年9月8日,水利部印发《推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科学推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出推进高标准淤地坝建设、大力开展旱作梯田建设等具体措施。
2021年9月29日,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河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了《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共16条,主要内容包括总体要求、规划引领、生态保护修复、水资源利用、水污染防治、黄河安澜、高质量发展、黄河文化保护、保障措施、适用范围等方面,提出在黄河中游全面加强林草植被建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持续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恢复提升区域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功能。
加强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省水利厅积极组织沿黄各市和济源示范区谋划申报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淤地坝建设、国家重点水土保持工程——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等三类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2021年7月15日,河南省水利厅、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印发《河南省黄河流域淤地坝建设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十四五”实施方案》。
济源被确定为河南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区之一。济源申报并获批“十四五”期间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总面积21000亩。
济源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4200万元,为中央、省级预算内投资。项目分4年进行实施,其中2021年、2023年、2024年各实施5000亩,2022年实施6000亩。
统筹协调 创新驱动
“坡耕地是黄河流域中游地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因地制宜加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对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山丘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示范区水利局水土保持科科长吕锴介绍。
为落实好项目建设,从2021年6月开始,示范区水利局每月召开一次会议,作出具体安排部署。示范区水利局成立了由水利、水保、建设管理等部门技术人员组成的项目规划实施技术专家组,深入项目区进行实地查勘,扎实实施项目工程。
济源示范区2021年度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任务为5000亩,规划涉及坡头镇柳峪沟、店留、泰山,大峪镇小横岭、上寨,下冶镇坡池、郑山、曹腰8个村。其中,改造老旧梯田3200亩、新修梯田1800亩,新修蓄水池4座。该工程于2021年11月开工,2022年2月完工。
济源示范区2022年度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任务为6000亩。项目区最后调整为王屋镇罗庄、柏木洼,大峪镇朝村、东沟、寺郎腰,下冶镇下冶、石槽、前洼、楼沟9个村。
今年4月7日,示范区发展改革和统计局对《济源市2022年度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批复,批复主要建设内容为:坡耕地治理6000亩,其中新修梯田2155亩、整修老旧梯田3845亩,新建蓄水池1座,配套管道200米。该工程于2022年9月开工,预计12月底完工。
快干实干 高质高效
12月9日,天气寒冷,大峪镇朝村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3台挖掘机正挥舞着“长臂”,进行土地平整作业。
记者看到,这些正修整的地块最大坡度超过10度,且形状极不规则。据了解,朝村是2022年度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的大头,一个村的治理面积就达2258亩,占全区建设任务的三分之一。
“为了服务项目建设,我村专门派两名村干部进行全程跟进,积极协调施工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保证工程有序推进。”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延才说。
负责朝村项目建设的三标段施工方出动了10台挖掘机和2台铲车进行作业。三标段现场负责人崔朋朋介绍:“我们每天新修梯田面积和改造老旧梯田面积超过20亩,整个项目预计12月底可全部完成。”
王屋镇罗庄村的建设任务有900亩,一标段施工方正在加紧建设。施工现场横幅鲜艳,彩旗招展。罗庄村党支部委员乔向东跑前跑后,确保施工安全。“月底前可全部完成。你瞧,整修好的梯田看起来多么壮观。”乔向东兴奋地说。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主要是对坡度在5—15度之间的耕地进行治理。等土地整理完后,再结合自然条件规划建设蓄水塘(蓄水坝)和输配水管道,提高灌溉能力;规划建设必要的田间生产道路和排水沟渠,提高项目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保障山区群众增产增收。”吕锴说。
据了解,示范区水利部门抢抓机遇,做好各项前期工作,今年9月份正式实施2022年度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目前已完成95%的工程量。
踔厉奋发 笃行不怠
正午的阳光下,一层层新修整的梯田袒露着新壤,生机勃发……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能有效改善济源西部山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让过去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昔日的荒坡变成今朝的“良田”,实现经济、生态效益的“双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实践证明,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能够有效控制沟道和坡面侵蚀,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壤肥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巩固和提高区域粮食保障能力。实践表明,通过梯田建设,形成高标准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能有效提高粮食单产,增加粮食产量。
“我们村是2021年实施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工程完工后,成效非常明显。今年我们的坡耕地玉米单产突破1000斤,比改造前亩均增产45%。”坡头镇柳峪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薛高领说。
“之前根本无法浇地,水一下来,直接冲下去了,坡度高的地根本浇不到。”朝村村民王清平感受最深。“现在好了,大斜坡变成了梯田,以后种庄稼无论是灌溉、收割,还是往外运输,都特别方便。”看着新修的田地,他乐得合不拢嘴。
“土地平整前,其他村搞蔬菜制种得到了高收益,我们十分羡慕。如今土地修整好了,水利设施完善了,我们也可以发展蔬菜制种产业了。村集体和群众的收入一定会大幅提高。”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延才充满信心。
如果水土流失治理不好,“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就没有条件,乡村振兴也没有基础。“坡改梯”是治理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与农业、农村、农民联系最为密切。
“梯田建设已成为济源沿黄地带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快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控制了水土流失,保证了生态安全。”示范区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肖林说,“今年我们借上报2023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之机,结合济源实际情况,专门请示增加1.7万亩治理指标,并延长工期一年。如获批,2023年至2025年,济源将继续实施2.7万亩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为济源系统治理沿黄地带的坡耕地、提高济源的水土流失防治水平、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打下坚实基础,将进一步解决西部山区沿黄地带的用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助推济源建设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