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要闻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

(上接第二版)

从中央政治局会议到中央深改委会议,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未来蓝图,到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全面推进。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操其要于上”,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也要“分其详于下”,把握工作着力点。

通堵点、畅循环,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着力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

扩内需、增优势,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统筹协调、有效协同,新发展格局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补短板、促安全,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一个个关键处落子、彼此连接成势,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布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广阔空间。

地处亚欧大陆腹地的新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国内调研的重要一站。

2022年7月12日,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总书记站在一张巨大的地图前,久久凝视。

曾几何时,新疆是“路到头、人到头、水到头、电到头、田到头”的边境之地,是“骆驼电报,驴马邮政”的荒芜之所。如今,“钢铁驼队”中欧班列,沿昔日张骞凿空之路过沙漠、闯戈壁,西北边陲成为开放前沿。

此次考察,站在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起点上,总书记思虑长远:“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登高望远看发展,致广大而尽精微。

以大思路运筹大棋局,以新格局应对大变局,以好策略落实大战略,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

人民立场—— 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

“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当选的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了延安,瞻仰革命圣地、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

金秋时节,延安苹果红了。一下火车,总书记就直奔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的苹果园,他挂念着老乡们的收成,听说他们通过筑水坝、搞滴灌和精细化管理,有效解决了用水和灌溉问题,总书记称赞说:“这就是农业现代化,你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

2019年5月,随着最后两个贫困县延川、宜川脱贫退出,延安告别绝对贫困。老区脱贫攻坚,苹果这个特色优势产业一马当先,苹果收入占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7%。当年大生产运动中栽下的小苗苗,新时代真正长成了延安人民的“致富树”,结出了“幸福果”。

中国共产党人的字典里,“人民”二字,重若千钧。

1944年9月,普通士兵张思德的牺牲,让一代伟人毛泽东悲伤、沉思。追悼会上,他以《为人民服务》为题发表讲话,这5个字,被中国共产党人写入党章,奉为宗旨,数十年回响不绝。

中国历史上,不乏察民情、谋民生的明君贤相,而惟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才真正把阶级的、民族的、人民的使命统一起来,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忠实实践。于是,窑洞里出了马列主义,黄土地哺育着一个政党,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70多年后,延安的窑洞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历史的回响中思索:“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每次来都温故而知新,受到深刻教育和启示。”

“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延安考察期间,总书记再次强调。

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了谁?依靠谁?

答案只有人民。

从小村庄到党中央,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始终心怀家国、躬身为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3场盛会后与中外记者见面,一如既往的坚定誓言,始终不变的人民情怀。

发展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

发展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现实反映。

发展为了人民,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根”与“魂”。

“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

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千家万户的小事,就是共产党执政的大事。

“总书记,您平时这么忙,还来看我们,真的感谢您。”

“我忙就是忙这些事,‘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

2021年春天,到广西桂林才湾镇毛竹山村村民王德利家做客,一段对话,打动人心。

着力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给百姓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小家大家、老老少少,总书记念兹在兹。

饮瓢水,品百姓甘苦;摸炕被,感乡亲冷暖;掀锅盖,知群众饥饱……这十年,跋山涉水,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

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还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想办法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确保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少受影响。”

…………

数字记录发展成就,也刻录民生冷暖。

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分别达10.3亿人、13.6亿人;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房8000多万套,2亿多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改善;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2012年增加18618元……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见证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白墙黛瓦,溪水潺潺。人称“浙东延安”的横坎头村,位于余姚四明山革命老区,立足红色旅游壮大特色产业,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两封回信,催横坎头村人在致富路上大步向前。

2003年春节前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考察四明山老区,专程到梁弄镇和横坎头村调研,提出了建设“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的殷切期望。

此后不久,村“两委”给习近平同志写信,汇报工作打算,很快收到回信,习近平鼓励他们加快老区开发建设,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2018年2月,横坎头村全体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发展变化。当月,收到了回信,总书记希望他们“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

“横坎头红锋共富联盟”成立,区域资源整合成推动共同富裕的发展优势,串起一条旅游精品线路,游客逛完横坎头,就到邻村摘水果。

横坎头是缩影。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之江大地在探索。

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孜孜梦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改革开放之初的这句话,蕴含一个逻辑:发展到一定程度,先富要带动后富。

“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

共同富裕路,究竟怎么走?

“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

形象的比喻背后,是对财富的创造和分配这一重大问题的深刻把握。“促进共同富裕,不能搞‘福利主义’那一套。”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最终靠的是发展。没有发展,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共同富裕就无从谈起。“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路径清晰——

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

谋划长远,只争朝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任务,急不得,也等不得”“我们不能等实现了现代化再来解决共同富裕问题”。

2022年8月,党的二十大之前最后一趟调研,总书记去了辽宁,第一站,来到位于锦州市的辽沈战役纪念馆。

“仁义之师”锦旗前,他伫立良久。那是辽沈战役期间,锦州乡间的苹果熟了,行军路过的解放军战士饥渴难耐,却一个都没有摘。“毛主席说‘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苹果’。这样的苹果,我们现在也不能吃。”

两个多月之间,锦州到延安,一颗苹果,映照初心。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为了人民,发展才有意义;依靠人民,发展才有动力。

复兴使命——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党的一大到党的二十大,从嘉兴南湖红船上寻找光明的掌舵人,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领航者。

1921年,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青年,从各地奔赴上海,叩响了兴业路76号的门环,也叩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开启了“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的航程。

百年征程,千秋伟业。

2020年10月,“十四五”规划宏图将举,正在广东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汕头,走进开埠文化陈列馆。

《建国方略》相关规划图前,习近平总书记驻足凝视。

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苦苦思索如何“振兴中华”,在《建国方略》中绘就了中国现代化第一份蓝图:建设160万公里公路、约16万公里铁路、3个世界级大海港、三峡大坝……那时,梦想只能在梦中。

如今,高铁飞驰领跑世界,公路纵横牵起城乡,世界大港十之有七,中国的现代化程度远远超出孙中山当初的设想。

“只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总书记感慨地说。

十年砥砺奋进,我们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中国式现代化生机勃勃。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今天,我们也更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绝不是一马平川、朝夕之间就能到达的。”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绘就了宏伟蓝图、吹响了前进号角。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

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

距离北京万里之遥的印度尼西亚巴厘岛,是党的二十大后习近平主席首次出席多边峰会的目的地。

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脱贫攻坚和共同富裕……会见厅里,习近平主席的生动讲述,让外国政要们感慨不已:“中国式现代化令人钦佩。”

越是接近胜利,越要头脑清醒。

1945年,党的七大上,面对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大好形势,毛泽东同志一口气列出我们党可能遇到的“十七条困难”,告诫全党要“准备吃亏”。

2022年,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

回首百年路,我们党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党的事业总是在战胜各种困难挑战中前进的。

眺望复兴路,“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五个重大原则”。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百年党史深刻启示,坚持党的领导是我们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治理我们这样的大党大国,如果没有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如果没有全党全国思想统一、步调一致,什么事也办不成。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场关系经济社会全局的深刻变革,必须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战略谋划,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我们才能“乱云飞渡仍从容”“任尔东西南北风”,在高质量发展中塑造竞争优势,赢得历史主动。

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是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11月8日,国产大型客机C919在珠海腾空而起,完成航展首飞,一举拿下300架新订单。大飞机制造取得的重大成果,此前写入了党的二十大报告。

“中国要发展,最终要靠自己。”从“运十”立项,到C919翱翔,中国人的“大飞机梦”历经半个世纪。

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中国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56个民族,我们能照谁的模式办?谁又能指手画脚告诉我们该怎么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被实践证明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有道不变、志不改的决心,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满足人民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力量。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新动力蕴含在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中,产生于人力资本质量提高的过程中。

北京市东城区翠花胡同,悦宾饭馆,“中国个体第一家”的招牌引人注目。这是改革开放后北京第一家个体餐馆,将经营者由父亲变更为女儿,是店家多年的心愿。

11月1日,党的二十大闭幕不久,《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施行,“先注销、后成立”变成“直接向市场主体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变更登记”。当天,女儿郭华拿到了全国首张直接变更经营者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成为改革的受益者。

改革开放是推动我国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写道:改革开放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前进的改革创新之路,就是一段“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的历程。

就任总书记后,他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与14亿多中国人民一起,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

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坚定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

敢于斗争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2016年的一次会议上,总书记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我们仔细想想,建党九十五年来,建国六十七年来,改革开放三十八年来,什么时候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道路都是不平坦的,都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和顽强斗争才能取得成功。”

风雨无阻,义无反顾,是历史的清醒,也是现实的坚定。

在国际风云变幻中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复杂严峻形势下统筹发展和安全,在深层次矛盾中完成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不可避免要“爬雪山”“过草地”,不可避免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

“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 ★★★

一个民族的发展,总有一些关键的节点、关键的时期。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

历史的契机,只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

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一定能够交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发展答卷。

来源:《人民日报》

2022-12-15 1 1 济源日报 c_91758.html 1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