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摘

文人“票戏”那些事

文人的主业当然是砚田笔耕。而在煮字烹文之余,他们往往乐意粉墨登台,衣冠优孟。文人“票戏”,难免会出点洋相,但往往为文坛梨园留下弥足珍贵的逸闻雅韵。

“中国现代戏剧之父”欧阳予倩(1889—1962)早年曾自学京剧青衣,与梅兰芳齐名。1912年,他和后来被称为“中国电影之父”的郑正秋(1889—1935)合演《潘金莲》,他演潘金莲,郑正秋演武松。

也真凑巧,他们两位都是高度近视眼,上台时自然只能脱下眼镜,否则“潘金莲”和“武二爷”架着眼镜出场,岂不贻笑大方。由于谙熟舞台,彼此根据步伐和声音来判定对方位置,倒也配合默契,连演多场平安无事。

谁知有一天,当“武松”手刃“潘金莲”时,郑手中的刀不慎脱手,在台上寻摸不得。而此时欧阳尚不知情,还在一面挣扎一面高喊:“叔叔,我能死在你的手中,也是心甘情愿的呀!”却听得郑低声相告:“糟了,刀勿见哉!”于是,“潘金莲”赶紧一起帮“武松”寻找那把取她性命的刀。谢天谢地,刀终于被“潘金莲”找到了,她就高声喊叫:“叔叔,刀在这里,你为何不杀奴家呢?……”简直就像一出荒诞剧。然而,台下观众却看得津津有味。

20世纪的抗战期间,郭沫若(1892—1978)创作的话剧《棠棣之花》在“陪都”重庆上演。剧中的第五幕,需要有一位演员扮演既不露脸又无台词的“死尸”躺在舞台上。出人意料的是,郭沫若竟自告奋勇担任这个角色。在整整半个多小时中,他直挺挺地躺在台上纹丝不动,神情专注,态度严肃。有人以为,郭沫若这样做是为了过过戏瘾。其实不然,他此举的目的是为了亲自体察演出效果。

在那个时代的文人中,老舍(1899—1966)可算“票戏”的行家里手,尤其爱登台表演相声。

有一次在晚会上,老舍毛遂自荐,与梁实秋(1903—1987)垫一段对口相声。演出时,老舍作为逗哏,按老相声的章法,用扇骨打了捧哏梁实秋的前额;梁猝不及防,被打落眼镜,幸好急中生智,赶紧伸手接住眼镜,于是,这个“出洋相”的动作,变成了“绝活”,得了个满堂彩。而令这两位文豪大惊失色的是,观众感到还不过瘾,竟然大喊:再来一个!

潘志豪

2022-11-15 1 1 济源日报 c_90684.html 1 文人“票戏”那些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