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期间,抓紧栽种,这样种苗成活率更高。”11月10日,五龙口镇和庄村白菜制种基地内一派繁忙景象。济源农科院蔬菜研究室科技人员赵玉玲来到田间,细心为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
立冬过后,气温下降,正是制种好时节。蒙蒙细雨,丝毫不影响种植户劳动的热情。大家穿着雨衣、胶鞋,分工协作,紧张有序。赵玉玲查看种植株距和深度,随时进行指导:“苗不能栽得太深,否则容易发生病虫害,影响种苗生长。”
作为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生产基地,济源是出了名的农业“硅谷”,目前全区蔬菜制种面积3.6万亩。全国每三棵大白菜,就有一棵的种子来自济源。如今,制种业成为济源特色产业,农民依靠制种,亩均年收益近5000元,一些蔬菜专业制种户收益甚至可以超万元。种业发展让农民端上了“金饭碗”。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在济源广大农村,党的二十大精神引起热烈反响。农民积极发展制种产业、实现致富增收的热情更加高涨。
和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和立奇是制种大户,他带领群众积极发展制种产业。今年,和立奇种植了55亩白菜种苗,在科技人员指导下,制种农田铺设了滴灌设施,实现了水肥一体化发展,制种作业更加高效。
“种业振兴的重大部署,让制种群众更有信心。”和立奇表示,他将继续带领村里的制种群众,全面扩大制种产业发展规模,提升发展水平,走好种业振兴之路。明年,和立奇计划将村里的400亩土地流转到村集体,进行统一规划,以蔬菜制种为主业,发展经济作物,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
种业振兴,离不开政策扶持的坚强后盾。根据制种产业发展有关规划,济源将按照“三年六万亩、五年十万亩”的目标,以“十字花科、百合科、葫芦科”蔬菜制种为主,在现有基础上,每年新发展面积1万亩以上,2025年达到6万亩,2028年达到10万亩。
技术是蔬菜制种的关键。近年,济源的育种专家、技术人员持之以恒地进行研发、培育,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通过种业的产学研用融合,蔬菜种业发展取得全面突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种业振兴,让农业科研人员感到责任重大。”赵玉玲说,在今后的发展中,农业科研人员将继续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同时做好科技研究,突破一批“卡脖子”工程,培育更多具有“济源芯”的突破性新品种。
政策鼓励,科技加持,济源制种产业迈上快速发展的新征程。“2023年将新增意向合同面积14809亩,到2025年有望实现蔬菜种业年产值5亿元以上。”示范区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科负责人张琰琰表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门将下决心走好种业振兴之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强化科技创新攻关,进一步提升制种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强种业品牌创建,建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的蔬菜制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