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副刊

走在家乡的大道上

◆姚景强

人们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家乡的变化,我感悟颇多的,还是家乡的路。

20世纪80 年代初期,我在城里上班,在乡下居住,每天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城乡之间。

“在城里买套房,搬到城里来住吧!”有朋友这样劝我,可我没有这样做。

如今,城市的繁荣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农村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的。这也许就是我深深眷恋着养育我的那片黄土地的缘故吧。

我是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脚步,目睹了我们这个地处万羊山下小村庄的变迁的。从童年开始,家乡北姚村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片黄土地,还有坑坑洼洼的泥巴路。

那时,我最怕雨雪天。记得上小学时,每逢夏秋季节的下雨天,因没有胶鞋和雨伞,我和同龄的孩子们上学放学都是赤着双脚,把裤腿卷得高高的,身上披一件破旧的衣裳,飞快地在雨中跑着。尽管这样,我们的衣服还是被雨淋湿了。但是,最让我受不了的是冬天里下雪,虽说母亲给我做的那双千层底棉鞋很暖和,但走不到学校就被雪水浸透了,冰凉冰凉的。好在父亲是个“半料木匠”,属于那种会做一些简单木工家具的人。他就比照着我的脚的大小,用木板给我做了个泥踏(亦称泥扎),捆在脚上。由于泥踏的木板底下横着钉有两道寸把高的小木条,可以把鞋底与地面隔开好高一截。我在泥路和浅水处行走,棉鞋再也不会被浸湿了。待我上高中那年,就有了胶鞋和雨伞,遇到雨天或雪天再也不用发愁了。

可是,乡村的道路依然坎坷。尤其是我到城里工作后,天天骑自行车上下班,对于雨天“行路难”的感受,是那些久居城市的人们所体会不到的。虽说我家地处城郊,离那条通往城里的济邵公路仅一公里之遥,可是一遇下雨天,还没出村,自行车的泥瓦就被泥巴塞满了,只好停下来找根棍子,一下一下地去剜。有时,为了不耽误时间,我就干脆把车子扛在肩上,同行的路人见了风趣地说:“晴天人骑‘驴’,雨天‘驴’骑人。”其实,我最难堪的还是雨过天晴之后。本来,下雨时路上的水都积存在车辆碾压过的那两条深深的车辙里,天晴后一过车,水溅到了路面上,照样泥泞不堪,我只好推车而行。因此,我不得不穿着胶鞋去上班。进入城区,很多人奇怪地看着我。每每此时,我总这样想:啥时候农村的路才能和城里的路一样呢?

“忽如一夜春风来”,改革开放使农村面貌大变。如今,城里人有的,农村人也有。农村人不仅衣食住行敢与城里人媲美,就连农村的路,也和城里的路一个样。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村里的路况不断升级,村外的路,或水泥路,或柏油路,全部被硬化。在村的南面,还贯通了镇政府至西一环的北海大道,路面宽阔,一路绿化、亮化,通往城里。

我退休之后,虽然已在城里定居,但是我依然时常眷恋着故乡,有事没事,每周都要回老家看看。记得有一天,也许是心情激动,走在新修的北海大道上,我忽然想起已有好长时间没再哼那首《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的歌了,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一首歌:“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与此同时,看着眼前来来往往行驶的一辆辆小轿车、大货车,再低头看看脚下的路,我从心里由衷地感谢我们的党。

水有源头,路有起点。我想,在赶考路上,奋进新时代,启航新征程,乡村振兴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2022-11-03 ◆姚景强 1 1 济源日报 c_90147.html 1 走在家乡的大道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