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近太行、王屋之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上古圣王的传说。当地的民众在上千年的历史中,不断将这些古老传说口耳相传并记诸典籍,强化了后人对于尧、舜、禹、汤等圣贤帝王的敬仰,成为地方文化不可或缺的符号。其中,中原地区对于汤王的崇拜尤甚。这与上古时期商汤伐夏的征战地点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即晋、豫、陕三省交会地带有关。
王屋山在济源境内从东到西延绵100多里,这里传说是上至伏羲女娲、炎黄二帝,下至尧、舜、禹、汤等远古帝王活动频繁的地方。河南济源和山西阳城一带,是中国汤帝(汤王)庙分布最为集中的地方,仅济源境内就有大大小小数十个之多。为探寻民俗文化,笔者用脚先后丈量了河南境内众多的汤帝庙:济源西关、槐姻村、南姚汤帝庙,博爱孝敬乡汤帝庙,沁阳万善汤帝庙,孟州汤庙村,阳城大阳镇汤帝庙……其中,武陟乔庙有一座汤帝陵(商村遗址),让我印象深刻。站在陵端,向北极目,可见太行峰峦,向南远眺,可览黄河滔滔。
把眼光投向晋东南地区,济源毗邻的山西晋城据说有60余座汤帝(汤王)庙,规模最大的泽州县南岭汤帝庙创建于元至正(公元1341~1368年)年间,庙宇坐北朝南,有三进院落,气势宏伟,建筑有牌楼、戏楼、转阁楼、中殿、拜殿、厢房等。位于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地带的商丘,是商汤灭夏建都的都城,汤王祠、汤王台、汤帝像等历史遗迹更是不胜枚举。洛阳偃师的汤帝陵,一旁有考古发现的西亳商城,被认为可能是商汤的陵寝。全国有相同说法的共有八处汤帝陵:安徽亳州、山东曹县、陕西扶风、山西万荣……这无不印证当年汤帝的活动范围就在中原一带即河南中北部、山西南部、山东西部、安徽北部、河北南部、陕西中部。
老百姓崇拜汤帝,中原大地上有如此多的汤帝(汤王)庙,缘何?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耐心地询问过每个庙宇的“守护人”,他们的说法出奇的一致:求雨求福。
施政德化天下的商汤,灭夏朝,建立商朝。“改革”“革新”“革命”这几个词,就来源于商汤灭夏行动。历史记载,商汤革命成功,登基不久,却连逢5年大旱。商汤亲自到桑林之社祈雨,表示愿意代民受过,甚至不惜牺牲自己,感动了上天终于等来了大雨,也得到了天下归心。我们常说的献身、奉献、牺牲精神,就源于商汤的“救旱之德”。
河南与山西、河北都是农耕文化的起源地,农业时代危害人民生活最多的是自然灾害,风调雨顺才能五谷丰登。遇到旱灾时,老百姓祈雨于天的“雩祭”应运而生,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农耕时代一种重大的民俗活动。汤帝作为民间的“雨神”,“雩祭”取水仪式大多在汤帝庙中举办,留下了中华民族传承3000年的“雩祭”传统。
斗转星移,商汤祷雨的传说经过时间的演化形成一种中原地区的汤帝文化,物化为一座座乡野村镇的汤帝庙,不仅蕴含着纪念商汤为民谋福利的意愿,更在岁岁祈佑国泰民安、人寿年丰。 郑跃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