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过后,透红的冬枣挂在枝头,在蓝天的映衬下,像颗颗玛瑙,分外诱人!坡头镇石槽沟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孔令德端详着院内的枣树,眼中却透出深深的思念:往年陈书记来我家探望时,都会尝一口甜枣,他说“这是吃过最甜的枣”,可是他再也来不了……
孔令德口中的陈书记,就是济源示范区审计局驻坡头镇石槽沟村第一书记陈建政。这个行伍出身的第一书记,2014年10月主动请缨,到省定贫困村石槽沟参加扶贫。8年来,陈建政吃住在村,精准扶贫,紧紧依靠当地干部群众,在前瞻中谋发展,以产业助振兴,瞄准群众所念所愁所盼,彻底解决困扰村民多年的吃水难题,合力建起富硒面粉加工厂,一业昂首,多业并举,将一个集体经济近乎为零的穷山村引上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2021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5万元。
石槽沟村一举甩掉了贫困村帽子,成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令人刮目相看!但是为石槽沟村脱贫攻坚而日夜操劳的陈建政,积劳成疾,于2022年6月23日离开了他思兹念兹的驻村岗位,生命永远定格在59岁。
“陈书记,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不分节假日,干部群众有什么困难随时都可以找他”
“老陈喜欢和群众在一起。经常见到他骑着摩托车,走一走、看一看,与群众一起拉家常、谈发展”
“他做事实实在在,丁是丁、卯是卯,盯住一件事,非要把他做成做好不可”
……
陈建政虽然永远地离开了石槽沟村,但是他那闪耀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彰显共产党员初心的奋斗精神,永远留在当地干部群众心中。而最令人难以忘记的,正是他在脱贫攻坚征程中,始终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无私情怀,带领干部群众与困难所做的英勇斗争。那是一种多么深触心灵的怀念啊!
“让群众吃上放心水,是头等大事”
石槽沟村在哪儿?
这是一个鸡鸣三地的村庄,东与焦作孟州接壤,南与洛阳孟津相连,四周苍翠的山岭如同一双大手,将石槽沟村高高托起。
由于地势高,吃水难题困扰着这里几代人。
在“靠天吃水”的日子里,村民生产生活全取自积存的地表水。每个居民组都凿有几口水井,每口井内会投下四五个水泵,将水引向邻近的家户。那时“水往往看起来多、用起来少”,常常不到半个小时的光景,水就会被抽得一干二净,几个水泵也接连被烧坏。“半夜起来抢水吃”“咱家水泵又烧坏”“用油桶装满水备用”,这些苦涩的记忆,早已装进那一代村民的脑海中。
缺水的日子自然不好过。2014年,偏处一隅的石槽沟村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7个居民组共有130户50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22户82人。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近乎为零。如何让石槽沟村早日脱贫,像一座大山横在第一书记陈建政的面前。
进村第一天,陈建政就开始走访、调查、倾听、问策,仅用10天时间,就把村里情况摸了个遍,而“何时才能吃上放心水”成为群众反映最多最急切的问题。
陈建政与支村两委干部坐下来,从区位入手,查原因,想办法,找路子。最后,大家一致决定:精准脱贫,首要是解决吃水难题!哪怕集体经济薄弱,也要想办法让饮水工程早日上马。
找水!找水!陈建政为此常常夜不能寐。他先后邀请了4家水源勘探公司到石槽沟村勘探。
每天早上五六点,陈建政就带着勘探队员,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勘探水源,走累了就歇歇,不熟悉地形就向群众请教。“陈书记晚上就和施工人员睡在工地,既拉家常也好商量接下来的事情怎么去做!”曾参与勘探水源的村干部王得屹记忆深刻。
2015年冬天,陈建政与村干部又一次来到济源市水利局,详细汇报石槽沟村群众吃水状况,恳请早一天到村里钻探。几天后,钻井队进驻村里。
在村南的一处山岭上,钻井队下了第一道钻,几天后,水打了出来,但是浑浊量小,远远不能满足全村用水需求。无奈,只得将井报废,重新开始测量钻探。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50多个日日夜夜,在距离第一口井百余米的高地,钻井队成功打出深达369米的井,水量也稳定了下来。看到朝思暮想的井水喷涌而出,陈建政迫不及待地品尝了一口,那一刻甜入心底。
水虽然打上来了,可建设供水工程的200万元资金从哪里来?对石槽沟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陈建政潜下心来研究扶贫政策,在审计局、水利局、财政金融局的帮助下,终于争取到了一事一议项目,政府拨付的专项资金陆续到位,没让群众花一分钱。石槽沟人期盼多年的吃水难题,终被破解。
如今,抽上来的深井水除氟之后,通过东西供水管网,源源不断地流到各家各户。为了满足群众吃上纯净水的愿望,陈建政还与村干部们一道,在村庄主干道旁设置了4个取水点,方便村民取用。快到午饭时间,村民陈素芬来到取水点,将水卡轻轻插入水表卡槽,不一会儿,甘甜的纯净水就注满了水桶。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村能吃上这放心水,真是托了陈书记的福!”陈素芬说的话也正是全体村民的心声。
吃水不再难,灌溉用水供应又被提上日程。
从石槽沟村东穿过的引沁济蟒渠,远远望去,就像一条巨龙。多年来,沁河水滋润着村里的田地,也滋润着村民的心田,但是较高的灌溉费用让村民常常望渠兴叹。
柴河水库有一半的水域在石槽沟村,却归洛阳孟津管理。在支村两委会上,陈建政提议,可将柴河水库的水引上来提灌,每年给全村耕地至少浇上2次水,提高农田产量。陈建政与村干部向坡头镇政府汇报了想法,并向洛阳孟津提出用水申请。经过协商,他们同意石槽沟村使用柴河水库的水。2018年,坡头镇政府牵头,投资120余万元,在柴河水库北端建起了拦河坝,并修了2座提灌站,灌溉用水问题迎刃而解。石槽沟村彻底告别了“靠天吃饭”,开启节水灌溉模式。
水的问题解决了,一切变得豁然开朗。
今年这里的小麦亩产1200多斤,创下历史性的好收成;每亩蔬菜制种增收四五千元,是之前的近2倍。村里正谋划扩大蔬菜制种面积,接收更多订单。他们还因地制宜,将村附近的水库打造成湿地,适宜游玩观赏和垂钓休闲,并能借机发展水产养殖。阵阵清风吹过,水鸟不时从湿地水面上掠过,芦苇荡内传来悦耳的鸟鸣声,群山环抱下的石槽沟村,正透出发展的灵动。
“一定把富硒做成兴村富民的金产业”
与其他贫困村一样,石槽沟村没有主导产业,世代以耕种为生。为增加收入,许多村民选择外出打工,老人和孩子留守在家。
无论是精准脱贫还是乡村振兴,都离不开产业支撑。在与支村两委干部商量发展大计时,陈建政说,要想让外出的村民返乡,必须发展适合本村的主导产业。可产业从何而来?
石槽沟村原本并不生产富硒小麦。陈建政在与外界交流中,发现种植富硒小麦,既能调整种植结构,又能发展特色产业,还能增加村民及集体经济收入。在与支村两委干部商定后,他带头行动。
陈建政主动邀请济源市农科院院长尹国红和技术人员来村里实地查看,并进行土壤采样和种植评估。报告显示:石槽沟村适合种植富硒作物!
起初,一些村民不了解富硒小麦的产业价值,觉得种啥都一样。陈建政与村干部深入村民家中,耐心细致地做村民工作。省市农科院派出专家和科技特派员,定期进村举行科技服务培训,手把手教村民如何种植和管理。济源市农科院每年还以低于市场价1元的价格,将优质小麦种子提供给村民,并免费发放富硒液,让村民在获益中坚定了种植信心。济源市千亩绿色优质富硒小麦科技示范基地也由此落户石槽沟村。
培育一项产业并非易事,陈建政没少花费心思。
“我们每次到村里进行技术指导,总能见到陈书记。”济源市农科院小麦研究室主任彭涛回忆,“有次急需资料,陈书记放下手头事情,熬到深夜,把整理好的资料完整地发了过来。”彭涛钦佩地说:“能够遇到像陈书记这样一心为群众脱贫着想的第一书记,我们付出再多,也愿意。”
为拉长产业链条、扩大富硒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在陈建政的倡议下,石槽沟村筹资成立了石源农业专业合作社,注册了石庆牌商标,通过石磨这一传统的加工方式,磨制小麦面粉,围绕“石”字做高质量发展文章。村里投资40余万元,建起了面粉加工厂,购进了现代化全自动面粉加工生产线,每次可加工小麦近万斤。合作社从种植户购进富硒小麦,让贫困户免费入股,优先使用贫困户的小麦,以带动他们快速脱贫,全村1200多亩地从此种上了富硒小麦。
万事开头难。石槽沟村刚生产出来的富硒农产品,了解的人并不多,陈建政就率先当起了义务推销员。(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