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听闻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到愚公移山精神,陈家礼非常激动:“引沁济蟒工程就是对愚公移山精神最好的诠释。我们要传承好、弘扬好愚公移山精神,让这种锐意进取、团结奋斗的精神永世长存。”对于新时代的青年,陈家礼寄予希望:“要按照要求,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努力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
作为愚公移山故事的原发地,济源一直将愚公移山精神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赓续“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愚公移山精神,一次次移除发展道路上横亘着的“王屋”和“太行”,用一个又一个令人称奇的“济源速度”“济源经验”“济源样本”传承着愚公移山精神、诠释着愚公移山精神。
20世纪80年代,在位于豫晋交界海拔1400多米的思礼镇水洪池村,广大干部群众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用长达10年的时间修通了一条长13.5公里、宽4米的出山公路。这是一条通往外界的希望之路、致富之路。水洪池人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创造了人定胜天的奇迹。
“习总书记的话,让我想起了那些年挖山开路的艰苦日子,也加深了我对愚公移山精神的认识。”思礼镇水洪池村原党支部书记苗田才感慨,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愚公移山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在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过程中,也要更好地融入愚公移山精神。
如今,水洪池村犹如世外桃源。“我相信,无论干啥事,只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不怕困难、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干成。”苗田才的话语掷地有声。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引领伟大的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愚公移山精神,并赋予愚公移山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以弘扬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为宗旨,愚公移山干部学院充分利用济源特色教育资源,深度挖掘愚公移山精神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精心打造20余个现场教学点,直观展现愚公移山精神。
“宣传好愚公移山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济源市委党校党委委员、副校长琚剑星表示,学校坚持“党校姓党”根本原则,充分发挥干部培训主阵地作用,紧紧围绕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秉持“传承愚公移山精神,增强党性修养”的办学宗旨,立足前瞻性、着眼现实性、突出示范性,围绕“愚公移山精神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七大与愚公移山精神、愚公移山精神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专题进行深入研讨,及时部署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专题培训、理论研究和宣传阐释工作,坚持立品牌、抓特色、树亮点,把愚公移山这个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叫得更响。
森林环抱、青山环绕、绿水环流,在“三线建设”时期的老兵工厂基础上改造建设愚公移山干部学院,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愚公移山精神“实体教科书”。
“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变,也不会变。”在愚公移山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济源青年学生侯智杰坚定表态,“一个人的梦想,要靠奋斗实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梦想更要靠千千万万人的不懈努力,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接续奋斗。困难挑战越大,我们越要学习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咬定奋斗目标,自觉把思想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敢于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取得新的更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