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党的二十大特别报道

干出一片新天地

◆李 娟

黄河宁,天下平。20世纪90年代,为支持国家建设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济源境内大峪、邵原、下冶、坡头等乡镇的群众,从黄河岸边举家搬迁至城区附近的平原乡镇。20多年来,他们在新土地上,勠力同心建设新农村,争做新农人,干出一片和谐美丽新天地,先后建成市级、省级最美乡村和生态文明、人居环境、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示范村。

——题记

自来水

水是生命之源。但是,要问移民村的老乡,在山区时家里最缺的是什么,多数人会说缺水。说起吃水的困难,担水的经历真是几天几夜都说不完。现在,如果你问吃水方便不方便呢?老乡们一定笑呵呵地说,家家户户用的是自来水,可得劲儿嘞。从山上移民到城里后,靠着国家发放的移民资金补助,各个村里的配套水井都打了好几个。有供家户吃水的井,有供灌溉农田的井,打开大小水管,都是哗哗流的清水。有了水,菜地里的各种蔬菜可劲儿长。吃不完的菜送给亲戚,或者拿到附近的村里或镇上去卖,也补贴了家用。有的村里还建了蔬菜大棚,一年四季都可以种菜。老乡们成为种植无公害蔬菜的行家里手,水灵灵的芹菜,红彤彤的西红柿,一捆捆、一车车卖到市里的菜市场,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每次遇到卖东西的老乡,我也会特意多买一些。这是老乡的情分,也是对故乡念念不忘的情意。

水滋养着农作物,也悄悄改变着老乡们的生活习惯,许多人养成了每天洗脸刷牙、勤洗衣服勤洗澡的好习惯。人干净了,院子也要干干净净,街巷也要干干净净,于是,整个村子的环境卫生也大大改观。移民村之间也相互参观学习,不约而同确定每月的25日为村里的义务劳动日,干部群众一起参加大扫除,参与卫生评比活动。乡亲们都铆足了劲儿想把家里收拾得整洁又漂亮。大街小巷没有乱推乱放的现象,车辆也是挨墙靠边按车位停放。市里开展的“四美乡村”“五美庭院”等评选活动,也让一个个移民村成为市级、省级文明创建和乡村振兴示范村。

致富路

20多年前,山区的路都是土路,到了雨雪天气,真成了“水泥路”。要想富,先修路。移民村建设时,统一规划了道路,大街小巷也进行了硬化,老乡们告别了山区的“水泥路”,走上了真正的水泥路。村里村外的路畅通了,致富的门路、农产品的销路也多了起来。村里规划的养殖场,有养牛的、养羊的、养兔子的,有人专门上门收购。山区的“炉馍”深受人们的喜爱,有的老乡建起了加工作坊,村里的妇女就近就业,发挥特长,改进馍的口味,有蜂蜜的、红糖的,有葱花的、辣椒的,在城里设了二三十个代销点,经过电商推介,还远销到了全国各地。也有的老乡搬出织布机,加工老粗布,结果干着干着就干成了村里的一个支柱产业。比如关阳新村就是这样。村民考取了摩托车、小汽车、大货车驾照,搞起了运输,送货、送客、送蔬菜,一天天忙忙碌碌,乐乐呵呵。

农忙过后,老乡们也开始三五成群外出务工。有到工厂的,有到建筑工地的,也有到邻村的蔬菜种植园、果园打零工的。有的工资按月结算,多数是按天结算,明明白白的钱装到兜里,心里感觉特别踏实。邻里之间家长里短少了,互帮互助多了。用老乡们的话,就是现在可没有闲工夫说闲话,小小不和也不会计较。在山里时,过了农忙,也没啥活干,大家坐在一起说闲话,东家长、西家短,无事生非,动不动邻里之间、婆媳之间、妯娌之间、夫妻之间经常吵闹,乡里乡亲过来过去和仇人一样。现在可不一样了,城里能赚钱的门路这么多,都忙着干活赚钱,让家里好上加好。家里过得不好,才让人笑话嘞。

安乐居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在山区时,老乡们都是分散居住,多数住的是窑洞,东一家,西一家,不成排也不成行。移民村建设时,水路、电路、道路、住房连同绿化树木都是统一规划,一排排、一行行,整整齐齐。许多村通了自来水和天然气,建了幼儿园和文化广场,配备了阅览室和体育器材。梨林镇关阳新村建设的镇中心幼儿园是市级示范幼儿园。2012年总投资6000万元的梨林镇中心小学也在关阳新村落地。如今的关阳新村,村南济水欢唱,村北书声琅琅,绿树成荫,道路宽阔,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轵城镇良安新村强化硬件设施建设,累计投资700万元完成道路硬化、天然气管网、自来水、公厕、路灯、高标准篮球场改造;投资300余万元在村内主干道上种植香樟、枇杷等景观树木,并建成党建主题游园、村文化广场和农产品直播间,全村面貌焕然一新。过来过去,怎么看都要比附近的村庄齐楚许多。

从山上刚搬下来时,新房子都还是毛坯墙、水泥地面。习惯了冬暖夏凉的窑洞,一下子还不适应,尤其是夏天,房子里闷热,晚上干脆睡到房顶上或院子里。老人和小孩子们也会吵着要回山里。这些年,乡亲们相继开始翻修房子,收拾了门楼,贴了地砖和瓷片,安装了空调,从样式到颜色搭配,落落大方,一点不输城里的房子。用老乡们的话,就是原来谁家收拾房子,不是娶媳妇,就是嫁姑娘,现在条件好了,就想把家里拾掇得更漂亮、更舒适些。就像原来在春节时,才会吃上肉,现在天天是想吃啥吃啥。有了天然气,可以安装壁挂炉,冬天时,屋里暖烘烘的,也不用担心老人和孩子会被冻着。

时光如流水一般,一晃20多年过去了,被淹没的故乡成为高峡出平湖的游览胜景。老乡们也早已融入了城市的生活,文明创建、疫情防控、乡村振兴,样样不落,处处争先。他们的身影出现在建设高楼大厦的建筑工地上,出现在人来人往的菜市场里,出现在机器轰鸣的车间里,出现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出现在碧波万顷的黄河岸边。

走再远的路,也不忘来时的路。他们在奋斗了20多年的新天地里建起了村史馆、黄河文化馆、红色文化纪念馆等,弘扬黄河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讲好“黄河故事”。他们坚信,只要一代代传承,一代代奋斗,乡村振兴会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也一定会实现。

2022-10-21 ◆李 娟 1 1 济源日报 c_89636.html 1 干出一片新天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