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业发展后劲倍增。济源稳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完善创新链条,将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产业升级发展的“最大增量”,推进传统产业高位嫁接,巩固绿色铅锌冶炼和白银生产全国领先地位,提升特种钢产品产量和质量,加快有色金属、钢铁、化工向先进合金材料、先进钢铁材料、精细化工新材料转型。
谱写“农”墨重彩华章
金秋时节,广袤田野一派丰收景象,处处升腾着生机与希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济源认真贯彻落实各项“三农”决策部署,以调结构、转方式、补短板、增效益、强支撑、惠民生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发展。
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济源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农业经济活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农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持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数据显示,2021年,济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47853万元,比2012年增加119008万元,10年来年均增长4.3%。分行业看,农业产值179373万元,年均增长3.1%;林业产值10742万元,年均增长5.7%;牧业产值218429万元,年均增长3.3%;渔业产值26227万元,年均增长11.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3082万元,年均增长10.0%。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济源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大力推进“藏粮于技”战略,积极开展粮食稳定增产和高产创建行动,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2021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66.13万亩,较2012年增加3.45万亩,增长5.5%;2021年济源粮食总产量达235413吨,比2012年增加14003吨,增长6.3%。
稳粮是底色,产业是特色。济源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核桃、蔬菜制种、小辣椒、西红柿、烟叶等特色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截至目前,寺郎腰大葱、济源核桃、济源冬凌草三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证书,累计创建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6家、国家级水产品健康养殖示范场1家、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7家。
加快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济源坚持集群发展、集约经营、产业融合、高效安全的发展方向,着力加快生猪、奶牛、蛋鸡、肉兔4大产业发展步伐,畜牧业生产总体保持稳定恢复态势。
广袤田畴间,现代农牧业蓬勃发展,一幅“农”墨重彩的时代画卷在玉川大地徐徐展开……
打造现代服务业“高地”
现代服务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十三五”期间,济源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约20亿元,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35.8%,较“十二五”末提高7.1个百分点。2021年,济源服务业增加值275.91亿元,比上年增长8.6%。
——支柱产业转型攻坚成效显著。济源加快物流业转型发展,全力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2021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0.03亿元;邮政业务总量2.24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快递业务总量14362.12万件;接待游客710.8万人次,旅游收入35.5亿元。
——新经济新业态发展势头良好。积极培育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打造王屋老街、“那些年·小镇”等一批集民宿、游览、体验于一体的项目,积极发展“直播经济”,成功举办“中国白银城”杯电商直播大赛,新经济新业态发展势头良好。
——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2021年,济源实施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15个,总投资82.14亿元,年度完成投资13.13亿元。济水源生态文化旅游综合开发、沁北车站多式联运物流园、王屋山第一洞天文化产业园等重大服务业项目顺利推进,为示范区服务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非凡十年,济源不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济源将顺应新形势新要求,拉高坐标、奋勇争先,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推动产业转型提质增效,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为建设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