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风雨路,历久弥新;十年奋进史,步履铿锵。
走进坐落于玉川大地的济源中联水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济源中联”),让人眼前一亮——整个厂区干净整洁、空气清新、流水潺潺、绿树成荫。抬头望去,错落有致的厂房与生产线掩映其中,不见一丝尘烟;现代化水泥工厂与青山绿树美景融为一体,宛若步入花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济源中联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始终坚持党对企业的全面领导,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不断提升党建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将党建与经营深度融合,企业生产经营指标稳中有升,安全生产持续稳定,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十年来,济源中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深耕细作、探索创新——专注于“质量服务”,把产品质量做到极致、技术做到领先、服务做到最优。企业于2019年荣获济源市市长质量奖,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专注于“水泥+”,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大力发展砂石骨料、商品混凝土、水泥制品等业务;专注于“低碳环保”,配套7.5兆瓦余热发电系统,建成年处理8万吨危废及城市污泥的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在建全国首个碳捕集及利用示范项目,走出了一条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展望未来,济源中联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做强水泥,做优商混,做大骨料,做好资源综合利用’的战略规划,围绕水泥核心产品,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成集砂石骨料、水泥熟料、商品混凝土、水泥制品,以及固危废协同处置、碳捕集及利用、新能源车辆运输七位一体的大型新材料产业集团。”济源中联党委书记、总经理匡三浩表示。
以数字赋能 打造水泥生产智能工厂
一张卡片在手,进出济源中联运送货物的车辆,从进厂到装货到过磅再到出厂,司机不下车即可一路畅通。济源中联完全实现“无人值守”。
“对进出厂货车,我们采用一卡通无人值守系统,将过磅数据与采购、销售、财务无缝衔接;出厂水泥,我们采用机器人智能装车系统,实现装车自动化、无人化,进一步简化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技术装备部信息技术员李鹏辉向记者介绍。
不仅车辆出入厂区环节无人值守,记者发现偌大的生产厂区和生产线上也“人丁稀薄”。这都得益于工厂的智能化建设。
在中央控制室内,中控操作员指着墙上的监控大屏介绍:“我每天只要盯着系统里面的参数,通过参数的变化,就可以随时掌握设备的生产运转情况,对生产原料的配比进行适时调整。”
除了智能控制中心,企业还配置了低压损高效预热分解器、史密斯第四代新型十字棒式篦冷机等国内外先进设备,整个生产流程均由高度自动化的DCS控制系统远程操作完成。水泥粉磨采用了双闭路辊压机联合粉磨系统,配备了进口X射线荧光分析仪、中子在线活化分析仪和水泥粒度在线分析仪等先进检测控制设备,实现自动在线分析和调整,保证熟料、水泥质量稳定可靠。
先进的生产工艺、精良的生产设备、数字化赋能,让企业实现了对水泥生产过程的动态监控。生产制造和管理信息的全程可视化,提升了济源中联在资源配置、过程控制、物流管理、节能减排及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2021年,济源中联被评选为河南省智能工厂。
以创新为题 书写企业转型升级篇章
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济源中联更不例外。从2009年建厂至今,济源中联创新改革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
近年来,济源中联以绿色、高端、智能为改革主线,通过配套建设并不断升级SNCR脱硝系统、收尘器提标改造、低氮燃烧器改造等措施实现超低排放。同时,济源中联还开展了装车机环保治理、无组织排放治理、厂房消音改造、水系统优化改造、预热器分解炉缩口扩径改造和三次风管弯管扩大改造及篦冷机优化改造等项目,在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为企业积蓄高质量发展后劲。
在创新成果转化方面,智能装车机器人,实现水泥装车环节自动化、清洁化;节能模块化窑衬,节能降耗效果良好;设备在线监测系统,对设备运行过程进行动态监控,实现生产制造和管理信息的全程可视化;最新的碳硅硫净化设备,在优化生产用水水质的同时实现污水零排放;新型永磁变频高效空压机和新型模式冷干机系统,替代原来老式高耗能200千瓦空压机和冷干机系统一套,年节约电量34万千瓦时……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的不断开发和应用,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打开崭新未来。
同时,企业针对节能、环保、设备运行“卡脖子”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攻关。近年来济源中联申报专利30项,申请参与国家标准制定6项,获得河南省建材行业技术革新一二三等奖共29项,获得中国建材集团技术革新一二三等奖共22项,在国家核心期刊投稿论文19篇,均已采纳。
十多年来,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创新和升级,济源中联成长为熟料产能124万吨,高等级水泥产能110万吨,商混产能120万立方米,年发电4500万千瓦时,年处理危废和城市污泥8万吨、固废80万吨,年产值突破8亿元,年可实现利税约2亿元的综合性绿色建材企业。
以绿色作画 绘就低碳环保新图景
漫步济源中联厂区,感受到的“净”与“静”,让人有些许恍惚——企业是否在正常生产?
经了解,企业所有原材料从入场、运输到生产,每一道工艺流程都设计在密闭环境中,保证了无灰尘、无撒漏。而厂房里机器的噪音,也都被降噪改造以及新增的隔音门窗进行了“消音”处理。
近年来,济源中联自觉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秉承央企社会责任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持续开展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厚植绿色底蕴。
2014年4月,企业配套建设的7.5MW余热发电项目正式运行。它能把高温作业时产生的热量收集起来,通过汽轮发电机将高温气体转化成电能用于生产。“工厂将熟料生产中的余热转化为电能,每年发电4000多万度,可满足熟料水泥生产线自供电的1/3,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0000余吨。”熟料车间主任毛庆彪说。
2016年,济源中联通过河南省生态环境厅组织的清洁生产验收,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18年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成为济源第一家完成并通过超低排放验收的企业;2019年投资1000多万元,完成了无组织排放的深度治理;先后投入500多万元,采用先进的高次团粒喷播技术及种植槽技术,对矿山的终了边坡、台阶进行恢复治理。
2021年1月5日,企业配套建设的固危废处置项目正式投入使用。该项目依托4500t/d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将废弃物引入水泥窑中进行高温煅烧处理,每年可处置8万吨危废及城市污泥。“这一项目的实施让我们实现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深度融入了济源循环经济体系,有力推动济源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生产品质部副部长孙承斌介绍。
经过多年发展和努力,济源中联已经把国家级绿色工厂、省级节水型企业、省国土绿化模范单位、省能碳管理示范企业等荣誉陆续收入“囊中”。
伴随着一个个环保技改项目的投入运行,更环保、更节能、更高效的成效日益彰显,同时也提高了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目前我们围绕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正在谋划建设脱硝深度治理项目、国内首个碳捕集及利用项目,力争在减排降碳的道路上有更大突破,助力济源绿色低碳发展。”匡三浩说道。
以水泥为主 延伸链条蓄足发展后劲
十多年来,济源中联不断优化各项质量指标,努力把拳头产品水泥做优做精做好。经过十余年的市场检验,“中联水泥”已然成为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受到了济源及周边用户的一致青睐。同时,企业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于2016年建设一条三一重工240商品混凝土生产线,2017年7月开始运营。“中联混凝土”一经问世,就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完善的售后服务迅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开辟出新的赛道。
随着新形势下市场的不断变化,济源中联继续创新“一体化经营”和“水泥+”经营模式,制定了“做强水泥、做优商混、做大骨料、做好资源综合利用”的战略规划,把产业链向高端深化延伸。
“我们牢固树立市场意识、经营意识,加快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成为济源唯一一家集砂石骨料、水泥、熟料、商品混凝土等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绿色环保低耗的综合型建材企业,迈出了高质量发展的稳健步伐。”匡三浩说。
不断的改革创新让企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济源中联的各类产品被广泛应用到济阳高速、济洛高速、太焦高铁、吉利黄河大桥、小浪底黄河三峡以及济源市城市重点建设工程等地,改变了供给侧单一的产品供给体系,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和发展。
创立十多年,历经行业潮起潮落,历经市场风云变化,济源中联以实干与创新,在成长的道路上勇于突破,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在绿色的道路上阔步前行,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建设和工业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攀得半山休道远,还须健履上高峰。站在新的起点,下一个十年,济源中联将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斗志昂扬的干事激情、更加坚实稳健的前行步履,踏上新的征途,谱写更加辉煌灿烂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