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副刊

沿途的风景

◆任芳

阳光灼目,树叶蔫蔫地耷拉着,蝉拼尽全力嘶鸣,好像声音高些,就能凉快一些。柏油路面下一秒就要融化了,据说当天地表温度达到74.1℃,打破当地历史记录。

这样滚烫的晌午,我一边照看生意,一边翻着杂志。手机突然“滴滴”作响,点开一看,客户要外卖。去,还是不去?犹豫一秒,拨通电话:“您好!需要啥?位置发来。”“好的,您稍等,十分钟左右到。”准备加工,打包出发!骑着小蓝车,冲进热浪中,我踏上了外卖之旅。

没错,我开了个小店,顾客除了来店里购买,还可以电话、微信联系下单,动动手指,我就送到府上。因此,我的另一个身份就是“外卖大姐”。三年前,从单位离开,放弃一成不变、一眼望到未来的轨道,重新选择另一种生活。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结识了不一样的朋友,经历了不一样的人生。

这个身份很有趣,一度让我很不好意思,特别是上班时一直在办公室做文职工作,一下子反差这么大,有点不适应,甚至有点羞涩。后来,我想明白了,从柜台里到柜台外也就三尺距离,一样站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勤勤恳恳,自力更生,劳动者是光荣的。顺势而为,适时转型,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精一行,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还是说说送外卖。两年多来,外卖之路一路艰辛,一路欢歌。去年冬天下大雪,晚上八九点,顾客要外卖,量不多,路也不远,说实话我不想去,雪深得没住脚脖子,而且纷纷扬扬,没半点儿减弱的势头。单车骑不成,只好开车。那记忆至今深刻,不熟悉地情,看不清路牌,在村子里拐来拐去,走错了几个胡同,上下车好几次,衣服和鞋子都湿透了,打了五六通电话,终于将外卖送到顾客手里。

还有一次,朋友推荐给她的朋友,让次日早八点前送外卖到火车站附近。天哪,我住市区东,店在城西南,君在城西北,我这是要穿过整个城市去看你啊?有一段时间,店门口铺设管道,加了围挡,小区居民得绕一大圈才能到店里来。那段时间,小区里点外卖的人较多,这一大圈儿,由我来绕。再远的距离,也能抵达。

冬天冷,夏天热。我准备了防晒霜、防晒衣、太阳帽,全副武装,随时待发。以小店为中心,向外辐射,东到泉水湾,西至南杜村,南抵轵城大街,北达火车站,都留下了我送外卖的足迹。以我迷糊的大脑来计算,一年下来,至少也有几百公里吧,相当于骑单车到郑州往返一个来回。和专职外卖小哥没法比,但对于我来说,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和经历,有时候连我都佩服自己。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外卖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应运而生,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大街小巷、晨昏暮雪中经常见到他们像一道闪电,“嗖”地飞过,划出一道靓丽的弧线。尽管几经曲折,有过差评和质疑,出现过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但从根本上看,外卖业突破了传统消费理念,已成为一种时尚甚至主流的生活方式。它以其方便而快捷的优势,被越来越多的人“圈粉”。2020年,我国外卖餐饮市场规模达到6.646亿元,同比增长15.0%。据专家分析预测,2022年我国外卖餐饮行业市场规模将达9417.4亿元。这说明外卖无疑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满足广大人民需求,增强人们获得感和幸福感的一个独特行业。

外卖路上流光溢彩,湨河边的垂柳、汤帝桥的夜月、新开的店铺、有趣的广告、发型奇怪的帅哥、惊鸿一瞥的美女,轰鸣而过的摩托,牵手散步的老人……光怪陆离,芸芸众生,在眼前穿梭、变幻,新老更替,日新月异。悄悄地,我发现了身边的变化,河水越来越清,道路越来越宽,风景越来越美,我们的城市越来越文明。这时,我感觉自己是一粒微尘,无声无息隐入尘烟。生命渺小而脆弱,伟大而坚强。不变的,是坚定的步伐和热烈的初衷。

多年以后,我终将明白,那行走在外卖路上的我,和偶尔读书写字的我,都是真实的我。那路上的风景,和洱海上飞翔的海鸥,大漠里孤寂的胡杨,西塘的小桥流水,白桦林里翘首等待的姑娘一样美……

2022-09-29 ◆任芳 1 1 济源日报 c_89088.html 1 沿途的风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