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誓让绿叶变“金叶”

记者 刘永芳 通讯员 李亚鹏

在王屋脚下、济水河畔,有这样一位孜孜不倦的烟叶技术员。他穿梭在广袤烟田里、奔波在各村的烤房中,默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37年。他是大山的儿子、烟农的亲人,他就是济源市烟草公司采烤一体化技术负责人——卢思文。

农谚有言:“烤烟如火中取宝,烤好是炕宝,烤坏是堆草。”烘烤环节就像是烟叶生产面临的一场“高考”。

今年,在烟叶生长期内,济源干旱炎热、多风少雨,对烟叶生长、烘烤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不仅考验着烟农,也考验着卢思文的指导能力和水平。

自从事烟叶烘烤工作以来,卢思文按照济源市烟草公司烟叶烘烤工作部署要求,在各种烟镇烟叶烘烤房进行巡回技术指导。每到一处,他都要了解不同烟农需求,查看烘烤设备运行情况、烟叶变化情况、火势大小、自控仪参数等;遇到异常情况,他总能找出问题所在,提供解决方法,给烟农送去锦囊妙计,防止误操作造成损失。

“老陈,我发现你这一炕烟叶的烘烤曲线设置不太合理,变黄期38℃设置的稳温时间过长。如果继续烘烤下去的话,烟叶可能会烤坏……”在下冶镇北吴村陈秋军的烘烤房中,卢思文一边查看烟叶烘烤情况一边提醒他。

面对他的提醒,陈秋军有些无奈:“卢老师啊,我对今年的烟叶烘烤真是摸不着头绪了。前期干旱少雨,浇浇水稍微缓解了旱情,现在又遇到高温天气,第一炕烟大部分烤坏了,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设置烘烤曲线了……”

看烟“问诊”,卢思文迅速找到了症结。他告诉陈秋军,这种烟叶内含物质不充实,含水量少,保水力强,脱水困难,烘烤时,变黄速度慢,容易烤成青烟,定色过程容易挂灰,也容易出现花片烟。

一番话,陈秋军恍然大悟。“别担心,现在这一炕烟叶的烘烤温度刚刚38℃,尽快调整一下烘烤曲线为时不晚。”卢思文一边宽慰一边开出“良方”。

叮铃铃……叮铃铃……这边刚说完,卢思文的手机就又响了起来。

“喂,卢老师,我这刚装了一炕烟,但是温湿度自控仪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设置不了,这可怎么办呢?”电话里,传来烟农焦急的声音,问题也描述得含糊不清。

“走,咱马上到邵原镇李凹村于长河家给他调试设备去。”挂断电话,卢思文又“马不停蹄”地驱车从下冶镇向邵原镇急奔而去。

整个烟叶烘烤期,卢思文就是这样“5+2”“白加黑”的工作状态。大部分时间,他是在烟田、烤房里度过的。烟农在烘烤中遇到了问题,无论是大事小情,总是第一时间联系他们的卢老师。电话里解决不了的问题,卢思文就赶到现场进行处理补救。

烟农们说,卢老师对待他们就如对待亲人一样。有卢老师在,烤烟就没什么好担忧的了。这朴实的话语也是对卢思文敬业奉献精神最真实的写照。

4个种烟镇,47个种烟村,407户烟农,350余个烤房,在烟叶烘烤遇到问题时,他随叫随到。据统计,仅仅一周内,他就累计接到烟农咨询电话200余次,到达现场解决问题50余次。

这个月底,卢思文就要退休了。“指导好烘烤是我责无旁贷的事。我会坚持站好这最后一班岗。不辜负每一个烟农的期盼。”卢思文说,把绿叶变“金叶”就是他的职责所在。

卢思文的一周,是他从事烟叶生产37年生涯里的一个缩影,也是他“扎根烟区、服务烟农”的坚持和奉献。他的脚步走遍了烟田、踏遍了烤房。当烟农遇到困难时,当“烤烟”遇上“考验”时,他笑对考验、默默奉献,用汗水与技术的双重浇灌,把一炕炕绿叶变成“金叶”,让一个个烟农笑逐颜开。

太阳慢慢落下,烤房里,60岁的卢思文就站在那里,金色的烟叶衬托着他黝黑的脸庞。

岁月把皱纹刻在了脸上,记下了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履行着不平凡的责任和担当,也记下了他践行着全心全意为烟农服务的初心与使命。

2022-09-23 记者 刘永芳 通讯员 李亚鹏 1 1 济源日报 c_88855.html 1 誓让绿叶变“金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