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副刊

温暖一座城市的红色光焰

◆王剑

“伸出我的手,紧握住你的手,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陌生的面孔,熟悉的笑容,给你一片有爱的天空。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是我们有着共同的理想。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快乐就在这一刻绽放……”

每每唱起这首歌,我就会想起这座城市里的志愿者。我觉得,一顶“小红帽”,就是一簇红色的光焰,让一座城市充满了温暖。

十年,公益已成为一种自觉

皮肤黝黑,戴一副眼镜。一说话,就能感觉到一种气场。

她就是W。初夏的一个傍晚,我们碰巧在一个茶社里遇见。她的眼睛很清澈,就像桌子上的那杯清茶。

W原是一名工人。因为喜欢播音主持,就通过考试成了电台主持人。她主持的节目,是一档互动性很强的谈话节目,听众多是农村边远地区的残障人士和打工人员。工作中,她经常接听到一些听众的求助信息。

十年前,在她的倡导下,小城最早的志愿者组织诞生了,成员5人。他们为留守儿童免费拍照寄给在外打工的父母,也组织各种募捐。由于没有经验,他们开展的活动并不理想,然而对每个成员却有着深刻的记忆:有一个靠吃药才能维持生命的人,手头只有20元,他用5元买了药,把剩下的15元捐了出来;有一个打工者,刚挣了200多元,就捐出了100元……

正是这样一件件暖人的事情,支撑着W的爱心团队。十年来,他们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民间公益组织,逐步发展成为全市知名的公益团队,在全市的助学、助医、助困、助残、助老、助孤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可喜成绩。

说到今后的打算,W笑了笑,说:“我今年54岁了,但我觉得还不算老,会坚持做下去,直到永远!”我看到,W说这话时,神情很坚毅。她的后方是一面洁白的墙壁,壁灯柔和的光芒洒下来,她的全身笼罩在一片光晕之中。

是啊,W是一个有光的人。她所做的公益事业也是一项有光的事业。公益对她而言,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

十年,义务摆渡不停歇

看到S夫妇摆渡的画面,是在一个清晨。

十年前,他们接过了渡口的摆渡重任,郑重承诺:要为村民义务摆渡。十年来,两位老人风里来、雨里去,夏天要防汛,冬天要挨冻,而摆渡却一天也没有耽搁。S说:“接过摆渡的担子,基本上没睡过一个囫囵觉。”说完,他伸开双手。我看到,他的手掌上全是硬硬的老茧。

问及摆渡的花费,两位老人朴实地笑了:“附近村的村民坐船,一律不收钱。稍远点村的人和外地人坐船,每人一元,忘带钱的人也让坐。”这样,渡船每月的全部收入加起来,也不到1000元。这些钱,主要用于船只的日常维修保养。

岸边有一个候船厅,不远处还有间小房,里面容得下一张小床,那是S夫妇临时休息的地方。候船厅内留有电话号码。谁家结婚办喜事,哪家的孩子需要看病,S夫妇总是随叫随到。

随行的诗人倚天心有所动,信手写下几句诗:

“天一亮/渡口就醒了//太阳从柳梢上探出头来/如一尾红鲤。云朵停在天边/河两岸盛开的村庄/静如水墨//一条铁皮船,开始/在风中穿梭/河水轻轻扣着船舷/白发的艄公说着古老的乡音//入夜,河流醒着/艄公内心的灯盏,也亮着/月光如水,抚摸着/渡口无边的苍茫……”

也许,两位老人的生活并不像诗中写的那样浪漫。毕竟他们的年龄加起来已有145岁,岁月早在他们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但是,他们在古稀之年,发出了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渡船上写下了大爱。

十年,让音乐的烛光照亮乡村

Z是一名音乐教师。十年前,当偶然得知农村的孩子们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接受艺术教育时,他决定去看一看那里的孩子们。

他先是来到一所学校。当时,这所乡镇中学虽有一些乐器,但大多被闲置。Z心酸地说:“当发现这里的孩子连最简单的音阶都无法完整地唱出来时,我马上做出决定,要做他们的启蒙老师,为他们打开一扇门,带他们看看艺术世界的美。”

十年来,每逢周三,Z都会到那里教学生们音乐,从基本乐理到演奏乐器。后来,当得知另一所小学也没有音乐教师后,Z带着满腔热情又出发了。经过近一年的教学后,这所小学的军乐队在全市的少儿艺术节上,获得了金奖。

“志愿服务,虽苦犹甜。农村的音乐教学之路还很漫长,但我希望能继续用自己的力量,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收获音乐带来的快乐。”对未来,Z始终信心满满。

闲谈的间隙,Z为我哼起一首歌:“怀着希望在奉献中成长,我们用行动诠释着善良。人性的光芒爱的接力棒,薪火相传是古道热肠。也曾有过迷茫有过彷徨,依然相信曙光就在前方,路虽然漫长却不可阻挡,千锤百炼我们更坚强……”

他的歌声明快悠扬,荡涤着我的心。在歌声铺就的旋律里,我仿佛看见无数的烛光燃起来了,照亮儿童清澈的心空,也照亮一座城市美好的未来。

2022-09-08 ◆王剑 1 1 济源日报 c_88243.html 1 温暖一座城市的红色光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