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和社会治理融合发展,正在推动人类逐渐走向智能社会
机器人产业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为智能社会的经济建设注入了新动力
近年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和社会治理融合发展,正在推动人类逐渐走向智能社会。刚刚闭幕的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更是集结了世界顶尖企业的最新科技成果,为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而建设制造强国、健康中国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力量。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22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174亿美元,将为全球贡献超过1/3的市场份额。机器人产业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为智能社会的经济建设注入了新动力。一方面,机器人具有劳动节约型的生产特征,既可以对重复任务的低技能劳动进行替代,又可以通过人机交互实现工人与机器协同生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另一方面,机器人具有智能化数字化的技术特征,能够以数据为媒介、显著提高市场信息的确定性和有效性,从而缓解市场信息的不对称、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在释放技术红利的同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持续提高。
机器人产业发展完善了公共安全体系,为智能社会的城市建设提供了新选择。城市公共安全主要涉及地震、洪涝灾害、极端天气等城市自然灾害,以及火灾、安防等公共安全事件的治理。在智能社会,机器人不仅能够代替人完成抗险救灾任务,而且能够通过智能装备和机器学习的方式对可能爆发的城市公共安全隐患进行实时监控。其一,机器人可以提供实时或低延迟的灾害情况感知信息,帮助救灾人员高效开展城市救灾工作,最大限度保障救灾和受灾人员的生命安全;其二,机器人可根据城市公共安全保障需求,配备环境监测、红外测温、烟雾探测、热红外异常火灾预警等多种巡检功能,实现室内或室外场景的全方位实时监控,为城市公共安全事件提供预警功能。除此之外,机器人在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市政等方面也能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显著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机器人产业发展促进了社会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为智能社会的社会建设提供了新方式。在智能社会,机器人产业不仅能够保障教育、医疗和养老等社会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能够推进社会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发展。机器人产业有助于发展智能教育,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方面全流程应用,解决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配置不平衡的问题。此外,机器人产业有助于建立快速精准的智能医疗体系,通过开发人机协同的手术机器人、便携式机器人、康复辅助机器人等,可缓解医疗资源紧张、降低医务人员安全风险。
机器人产业发展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创新,为智能社会的政治建设贡献了新方案。便民化、精准化和高效化是基层治理的主要目标。在智能社会,人工智能特别是算法的应用,可提高治理的精准性和高效性。在机器人产业发展推动下,互联网、大数据与社会治理加速融合,随着互联网机器人在市政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更多公众可以获得线上“一站式”办理服务。
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既归功于坚持自主创新,也得益于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全方位加强。未来,瞄准开创智能社会新时代的目标,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有赖于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一方面,深化机器人技术的科技交流合作,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机器人技术创新,积极主动融入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网络,提高机器人技术对外开放水平;另一方面,把握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智能化时代机遇,提高我国在全球智能社会创建中的影响力和规则制定能力,及时发出中国声音、分享中国方案,促进共创共享共商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