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今日要闻

崇德向善 文明涵养城市力量

城市风光(资料图片)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内在气质、实力见证。

走进济源这座小城,总能在不经意间触摸到文明,总有一些陌生人,为我们带来温暖。

暴雨中,市民王艳芳一次次弯腰,徒手将堵在排水口的杂物捡起放进垃圾桶,给他人带来安全,城市主人翁精神在她身上闪光。

街头,看到共享单车倒地,带孩子路过的妈妈停下脚步,和孩子一起将单车扶起并摆放整齐。每位济源人,都有一颗守护城市文明的心。

……

时光无言,以文明为刻度,标记这座城市前行的脚步。

2015年2月,济源历经多年艰辛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如今,这块济源人引为自豪的“国字号”金字招牌已经陪伴我们走过7个年头。7年来,济源始终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提升工作,把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兴德立人,崇德向善,凝聚强大的城市进步正能量。

兴德立人需要持续强化思想引领,全市上下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文明城市创建提升的首要政治任务,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领会精神实质、把握核心要义。

立足全覆盖,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应知应会知识、市民文明公约等内容随处可见。

根据各类单位和行业特点,全市广泛组织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文明职工、文明教师、文明学生等评选活动,推动各类创建活动常态化。

着眼于行为习惯养成,在重点人群中坚持开展行业知识培训,在各单位各部门中广泛开展文明出行、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经营等主题实践活动,讲文明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

持续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善行义举、新时代好少年等评选表彰活动,推出了一大批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截至目前,济源有1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5人荣获河南省道德模范提名奖,市级道德模范64人;有17人入选“中国好人榜”,33人入选“河南好人榜”。

常态化开展道德模范事迹巡演、巡讲等活动,使道德故事广泛流传,激励更多人见贤思齐。

道德引领文明,文明推动进步。正是因为精神文明的涵养,向善向美向好的力量在我们身边蓬勃生长——

年初,一位粗心市民丢失27100元现金,出租车司机翟师傅面对财物不为所动,主动送还,再一次彰显了济源人的文明素质……今年上半年,环球公司的哥做好事累计68件。

济源市人民医院护士常明霞,常年热心公益,并加入中华骨髓库。今年2月,她赶赴郑州,经过5天9针的动员剂、4个小时的采集,顺利捐献造血干细胞,为患者送去了生的希望。

7月中旬的一天,一对老夫妻不小心把自己锁在门外。老人拨通开锁师傅张石平的电话,不到10分钟,张师傅就让自己的儿子赶到,免费给老人开了锁。“爱心锁匠”张石平多年来免费为老人开锁在济源已传为佳话。

在济源,还有勇挑重担,十多年来毫无怨言照顾患病公婆的王青青;扎根乡村教育、一干就是43年的张喜成;紧急关头,在湍急水流中勇救落水老人的赵战营;几十年如一日,为推广普及篮球运动默默奉献的邱战军……

来自各行各业的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岗敬业、见义勇为、孝老爱亲、诚实守信、助人为乐,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展示出一座文明城市的文明温度、道德厚度和精神高度。

文明,源于有爱。虽然这些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经过并不相同,但每一则事件的背后,都浓缩着一个关于“爱”的主题。因为有爱,这座城市才会温暖如春,因为有爱,才能绘就城市文明“底色”。

文明,源于准则。心中有标尺,行动有准则。通过教育、引导、规范,在每个人心中播下了“规则”的种子,我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会才得以井然有序、文明有礼,城市才能有向前发展的动力与向心力。

文明,源于坚持。多年来,城市发展阶段在变,但济源“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的工作导向始终不变;社会环境在变,但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工作目标始终不变。坚持不懈抓文明城市创建提升,抓出了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抓出了众人划桨的拼搏势头、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实现了城市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步提升,为奋力建设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济源凝聚了强大精神力量。(记者 史方方)

2022-08-20 1 1 济源日报 c_87358.html 1 崇德向善 文明涵养城市力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