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娱

年轻观众为何偏爱纪录片

周飞亚

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二次》海报

今夏,由央视网、上海广播电视台等出品的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二次》,没有明星加盟,没有豪华制作,看起来平平淡淡,但是全网播放量超6亿次,相关话题近百次冲上热搜,在东方卫视播出期间多次位居全国省级卫视同时段节目收视第一。

观众为何如此喜爱《人生第二次》?《人生第二次》成功的密码是什么?

首先,作品质量过硬;其次,缘于当下青年观众对纪录片这种艺术形式的偏爱。

什么是人生第二次?是“迈过挫折,迎来新生”。该片敢于走进生活的“深水区”,呈现普通人面对人生重大转折时的困惑与反思,以及无惧重来的勇气和坚韧。导演团队曾经深耕深度新闻报道,对社会热点把握敏锐、拿捏适度。作品具有问题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充分揭示时代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努力以温情构筑共识,人文关怀贯彻始终。

“深水”自然不好蹚。主创团队舍得下“笨功夫”,跟进每个拍摄对象平均一年半的时间,记录下超过1万小时的素材,浓缩出8小时的成片。通过多视角还原、主人公独白、观点争锋等方式,让观众感受到主人公在努力向理想生活奔跑。这种共情,在当下尤为珍贵。它激发起陌生人之间的善意,温暖他人,也治愈自己,让观众从“感同身受”到“尊重你的选择”。

近年来,纪录片创作蓬勃发展,好评不断。其艺术魅力来自何处?

真实是最震撼人心的力量。人们常说:“生活比小说更精彩。”纪录片不只是真实生活的“搬运工”,选择记录什么样的真实,在记录过程中是否保持了对周遭世界的敬畏和对被拍摄者的尊重,无不传递出创作者的认识和思考。这才是纪录片更有价值的部分。

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让人共情,陌生的事物可以激起人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恰好是纪录片擅长的领域。人文类纪录片对日常生活的呈现,科普类纪录片对新领域的介绍,都是典型。其佼佼者还能将两者“融合调配”,做到陌生中有熟悉、熟悉中有新知。

不过,相较于科普类纪录片而言,当下令人眼前一亮的人文类并不多见。这类纪录片的选题不易操作。社会和人生如此丰富多元,想要求全难免流于空泛,不够动人;专注于特例则可能陷于琐碎,难以反映生活的普遍面貌。想要挖掘提炼出有价值的主题,需要敏锐的观察、深刻的反思、清晰的洞见及高超的镜头语言。部分人文类纪录片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片面追求“原生态”,忽视了艺术性;误将题材的新、奇、怪、偏当作独特,格调不高。

如今的年轻人有着更开阔的视野、更丰富的体验、更高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好的题材,只要用心、用情、用功创作,一定会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

2022-08-17 周飞亚 1 1 济源日报 c_87188.html 1 年轻观众为何偏爱纪录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