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立秋。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立秋后气温逐渐下降。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立秋节气的养生要点。
立秋节气如何生活起居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录“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秋季的三个月,谓之容平,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此时,天气清肃,地气明静,人应早睡早起,和鸡鸣早起的活动时间相仿,天人合一,使自己神志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还应形神俱守,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不使神思外驰,以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这就是适应秋令的特点而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若违逆了秋收之气,就会伤及肺脏,使提供给冬藏之气的条件不足,秋日未守,则阳气不藏,冬天就要发生飧泄病。
中医养生讲究“天人相应”,即人与大自然要和谐统一。养生也必须符合大自然规律。在夏季,日照时间较长,因此睡眠是晚睡早起,而到了秋季,阳气始降,作息规律要尽快改为早睡早起。立秋之后天气由热渐凉,进入了“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冷热变化快,人们易生病。早睡有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而早起适量的运动,保持一天好心情的同时又能把每日的心肺功能储备积极的调动起来。良好的情绪,可以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
除了早睡早起,我们要还注意什么呢?
谈到秋季还要注意的是秋季的“燥”。我们的肺是“喜润恶燥”的,而夏季大量汗液的散发,导致体内津液相对亏耗,损伤肺津,因此入秋要特别注意养肺阴润燥。
这里的“燥”根据秋季温度的不同,又可分为“温燥”与“凉燥”,“秋老虎”伴气候干燥是“温燥”,而秋尽冬来时则易发生“凉燥”。“温燥”与“凉燥”主要表现都有口、唇、鼻咽干燥,干咳无痰,皮肤干裂,大便秘结等,而前者还有发热、出汗、口腔溃疡、鼻衄、口干渴等;后者则有怕冷、头痛无汗、皮肤干痒、干咳无痰、虽口唇干燥而不渴等表现,治疗上两者也是不同的。
根据“温燥”与“凉燥”的不同,我们平时养生时会选用不同的水果与蔬菜。防治“温燥”可选梨、葡萄、猕猴桃、甘蔗、荸荠、番茄、萝卜、百合、鲜石斛;防治“凉燥”可选柿子、石榴、广柑、苹果、白果、核桃、银耳、藕、胡萝卜、黑芝麻等。因秋易“燥”,所以饮食还要少食辛味食物,如:葱、姜、蒜、韭菜、辣椒等,在此基础上多吃些酸味、甘味食物。中医有“酸甘化阴”之说,可以润肺燥。
立秋后须防五种疾病
防秋季感冒。立秋后昼夜温差增大,人体抵抗力会有所下降,出现乏力、流鼻涕、咽喉疼痛、发烧等感冒症状。
防鼻炎。立秋后空气湿度逐渐降低,下雨次数逐渐减少,空气中水分蒸发快,易导致鼻腔黏膜干燥;加之立秋后气温下降,鼻腔内神经对鼻腔内温度的降低非常敏感,或会出现血管的改变,导致鼻腔内出现不通气、流鼻涕等相关炎症性改变。
防消化道传染病。在饮食卫生方面,要特别需要注意由冰箱食物储存不当引起的肠炎。如果出现腹部疼痛、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防心血管疾病。立秋后余暑未消,人体出汗较多,容易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引起大脑血液灌注不足或回心血量减少,诱发心肌梗死或脑梗。
防乙型脑炎。8月、9月是乙型脑炎的流行季节,10岁以下儿童更应警惕。
立秋后养生需“五调”
立秋后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做到“五调”。
精神调养。秋季内应于肺,立秋后养生首先要培养乐观情绪,心情舒畅,肺气自壮。
起居调养。立秋后,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之太过。天气转凉,还应及时增添衣服,体弱的老人和儿童,尤应注意。
饮食调养。秋燥易伤津液,要尽可能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不吃生冷,应适当多吃一点酸味果蔬以滋阴润肺为佳。“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立秋时节,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百合、山药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运动调养。立秋后,天高气爽,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期。可根据个人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以强身健体。
进补调养。立秋一到,气候转凉,但仍有“秋老虎”肆虐,容易使人倦怠、乏力、纳呆等。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进补也有必要。但进补不可乱补,建议到医院在医生的辨证指导下进补调养。(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