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落地后的第一个暑假,假期体育培训广受欢迎,机构报名培训人数较往年有明显增加,体育场馆人流量增长。与此同时,消费者对体育培训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教授毛振明认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身心特点,体育培训最好有针对性、系统性、科学性,才能保证训练效果。然而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有一些体育培训机构仍然把重点放在抓运营上,对课程与教学的深入研究不足,不少项目也缺少成熟的教学理论和课程体系。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副教授张莹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好的儿童体育教练需要经过长期培养,除了要具备专业体育技能和知识,还应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培训机构负责人也向记者坦承,由于暑期市场火热,大量体育专业在校大学生进入行业,经过短暂培训即上岗,“速成教练”培训少年儿童的情况不在少数。
业内人士指出,“双减”后课外体育培训行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可以进一步细化政策设计,加强专业指导,引导和促进这一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使其真正发挥“以体育人”的作用。
毛振明认为,作为学校体育的一个补充,课外体育培训行业的火爆总体来说是一个好现象,它代表孩子们能花更多时间锻炼身体;接下来应进一步规范体育培训市场,提高教练的资质和能力,提升教程的科学性、专业性,通过体育培训让孩子们真正爱上体育运动,只有这样行业才能健康持续发展。
记者了解到,“双减”政策出台后,有《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做好课外体育培训行业服务监管工作的通知》《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等文件出台,规范行业发展。郑东东等人建议相关管理部门与机构加强沟通,推动政策细化完善、加快落地,同时在政策过渡期内对体育培训机构加强指导帮助,促进体育培训市场良性发展。
新华社太原8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