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娱

别让背景虚化虚掉了真实

张雷

近期,部分影视剧过度使用背景虚化的小景深画面,让很多画面只有主体人物清晰成像,背景元素则模糊不清,引发观众吐槽。这一创作趋势应该引起业界的注意和深思。

所谓景深,是指摄像机对焦点前后相对清晰的成像范围。景深越小,则纵深空间中景物清晰的范围越小,处于这个范围之外的前后景物都会被虚化,变得模糊、朦胧、虚幻、柔和。小景深画面固然可以简化前景或背景,并突出主体。但在影视创作中,它有其特定的叙事功能和审美意境,并不适合随意使用。例如,小景深画面常见的用法之一是表现人物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对周围的环境有疏离感、孤独感、恐惧感或怀疑感;小景深画面还经常与变焦拍摄配合使用,让观众先注意画面中的某个细节,再将焦点转换到另一个物体上,以显示两者之间的联系。

然而,有些国产剧不管剧情是否需要、不论场景和人物的关系是否适合,大量使用背景虚化,把“特意”变成了“刻意”加“随意”。这种滥用已经引起观众的强烈不适。

令观众不满的背景虚化,为何频频在国产剧中出现?一是因为部分创作者投机取巧、偷工减料。首先就是场景造型简化糊弄。场景是剧情发生和人物活动的特定空间环境,场景造型要具有可信度和逼真感。但许多国产剧恰恰在这一点上遭人诟病,例如某武侠剧宣称投资数亿元,多处场景却显露不该有的人工绿植:土匪窝里种着发财树,街头摊贩售卖多肉盆栽,树林里铺着一块块人工草皮、裂缝纵横交错。如此一来,后期全靠特效补救,最廉价的手法就是背景虚化。

令人费解的是,有些国产剧,演员在现场表演,也投入巨资搭台布景,从远景画面中可以看出布景精美、道具精致,但一切到中景、近景,除了人物全被虚化。这是什么原因?恐怕是创作者进入观念误区,认为人物比场景重要,于是一味虚化背景,将观众的注意力强行引至演员身上。殊不知,优秀的场景能揭示人物的信息、增进人物的情感、推动剧情的发展,而脱离场景的人物表演,则是无土之木、离水之鱼。

近年来,背景虚化渐趋泛滥,已经跨越了古装剧、年代剧、时装剧的时代区分,从仙侠、玄幻等题材蔓延到都市剧、职场剧等现实题材。乱用背景虚化,既违背了镜头语言的常规语法,又未能带来突破类型窠臼的美学创新;既是对不良风气的推波助澜,又让轻视场景的错误认识潜滋暗长;不仅降低了国产剧的品质,长此以往,还将影响影视美术人才的成长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要解决问题,首先需要创作者坚守艺术理想,尊重艺术规律,深刻认识场景营造对人物塑造的重要性。例如,《功勋》剧组表现李延年这一典型人物,就是把他放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典型环境中。拍摄场景选择与当年相似的地理环境,剧中所有的战壕、堡垒均为实景搭建,还调用4辆坦克,还原了李延年率领“泰山连”战士击退敌人多次强攻的具体战斗过程,每一场都细致到战术方法、进攻方式、反击策略、回合交替等。在此基础上,剧集方能真实可信地呈现一个能文能武的英雄形象。

针对场景造型的成本因素,则需要创作者激发想象力、激活创造力。20世纪80年代,即使资金、技术处处掣肘,国产剧中仍然不乏堪称经典的场景设计,如《西游记》中的“海底龙宫”,《红楼梦》中的“湘云醉眠芍药裀”等,均花费不多,但效果绝伦。

影视创作不同于人像摄影。出色的人像摄影需要考虑环境信息的展现及其与人物的关系。影视创作则需要考虑更多问题。如果滥用背景虚化,那就是放弃了这片广阔的艺术天地,只会削弱了剧情、虚假了人物,折射出创作的虚浮。创作者们只有沉下心、俯下身,扎根人民、贴近生活,才能为观众呈现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影视精品。

2022-08-03 张雷 1 1 济源日报 c_86511.html 1 别让背景虚化虚掉了真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