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放弃留在大城市的机会,回到革命老区百色,这个曾资助自己走出贫困的家乡。她奔赴偏远的贫困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将扶贫当作自己“心中的长征”。她深夜冒雨奔向受灾群众,却不幸在途中因公殉职。她因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被追授“七一勋章”“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她就是黄文秀,一个躬身反哺大山,将青春和生命投入脱贫攻坚事业的青年干部。
近日,致敬“时代楷模”、真情再现黄文秀先进事迹的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在央视一套收官。该剧以真实生动的细节和感人至深的故事,重塑了英雄形象,弘扬了脱贫攻坚精神,在观众心中树起了一座精神丰碑。
英模事迹写在平凡天地间
楷模的事迹感人,故事却很难讲出新意。目前,该题材已有纪录片《文秀,你好》、电影《秀美人生》、话剧《心中的长征》、民族歌剧《扶贫路上》、壮剧《黄文秀》等文艺作品,还有无数反映黄文秀先进事迹的新闻报道、文学作品。这样一个耳熟能详、被各种艺术形式展现过的英雄形象,如何令人耳目一新?如何持续焕发其精神魅力?这是横亘在电视剧《大山的女儿》面前的一个难题。
开场就要破题。黄文秀最大的遗憾是什么?也许是没能看到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因为她的生命被定格在30岁,定格在2019年6月17日那场突如其来的山洪里。电视剧《大山的女儿》独具匠心地选择从这个雷雨交加的悲伤夜晚开始,以倒叙手法讲述,迅速调动起观众的情绪。
这个夜晚,雷电交加,暴雨如注,黄文秀独自驾车行驶在崎岖的山路上,年迈的父母担心返程的女儿,百坭村的同事不停地打电话、发信息预警山洪……一组紧张急促的镜头交替变换,真实再现了黄文秀生命最后时刻的惊险。正在观众揪心的时候,又一个出人意表的讲述方式——杨蓉饰演的黄文秀坐在车里,平静地侧身望向镜头,介绍起自己:“一片汪洋,活了30年第一次遇到这样的险境,真是迅雷不及掩耳啊。认识一下吧,我叫黄文秀,30岁,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
甫一开始,情绪拉满、节奏飞快,《大山的女儿》打破了传统楷模叙事娓娓道来的表达方式,瞬间就抓住了观众的心。通过黄文秀返乡途中遭遇山洪因公殉职前的一段车内独白,倒叙引出了黄文秀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的非凡经历。
故事紧贴黄文秀的真实经历,又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大主题。剧中,黄文秀硕士毕业后,本可以留校或去国家电网工作。但从大山走出来、深知贫困村状况的她,毅然选择回到家乡,主动请缨到贫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有人问她:“为什么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她回答:“很多人从农村走出去就不想再回来了,但总要有人回来,我就是要回来的人。我想要改变它。”
黄文秀用实际行动展现出自己的人生追求。她自信地说:“如果我有一天当官了,无论给我一个乡、一个县,我都要把它变成乐园。我的大舞台就是这天地间、在群众中。”在这一刻,黄文秀的形象那么真实、鲜活。新时代的英雄,就是这个模样;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从这里唱响。
在脱贫攻坚中实现人物成长
我国的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使命,更是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项事业的伟大与卓绝,无需拔高、不必渲染,真实就是其最动人的力量。《大山的女儿》客观呈现了脱贫攻坚战的艰巨性和必要性,并真实展现出黄文秀在融入这项伟大事业的过程中,如何从“来的时候惴惴,怕自己不够勇敢”到“走的时候匆匆,留下最美的韶华”的成长过程。
剧中既没有回避黄文秀初出茅庐的稚嫩,也没有隐匿她遭遇的挫折。石山林立的百坭村是个深度贫困村,全村472户中有贫困户195户,且全村11个自然屯位置分散,多个屯距离村部10多公里。“我们这里穷了那么多年,真的能脱贫吗?”“你一个城里来的女娃,能行吗?”剧中,村民们的怀疑让初来乍到的黄文秀面临严峻考验。村里的懒汉黄元军一听到脱贫就跑;嗜酒如命的周六猛因酒致贫,一句“她扶她的贫,我喝我的酒,跟我有什么关系”,不仅揭示了他贫困的原因,还体现了一种不关心、不信任的态度;村委会的同事对黄文秀的脱贫计划不抱希望,村支书农战山更是直言:“黄文秀就是来镀金的,走走过场,是拿百坭村当她的试验田。”由此可见,百坭村脱贫难在于自然地理条件,更在于人心。黄文秀有过沮丧,有过动摇,但依然选择坚持。她挥笔写下:“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黄文秀在挫折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逐渐成为一名合格的扶贫干部。扶贫先扶志,关心群众先了解群众,先放低姿态,扎进泥土,从小事、实事做起。剧中,黄文秀第一次进村,从治理环境卫生、规范停车、村委会室内禁止吸烟、将微信工作群命名为“脱贫攻坚地表最强战队”等细节做起,增强了村委会成员的工作斗志。为了全面了解贫困户的真实情况,黄文秀走村串户,满大山跑,不落下一户贫困户,绘制了“脱贫攻坚战役图”,并挂在墙上,脱贫一户就插上一个红旗。她给村里安装路灯,给村民参保新农合,让危房老人住进了崭新的高楼,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砂糖橘,成立百坭烟草合作社、酒业合作社,让村民真正挣到钱、得实惠,把一件件实事做到了村民的心坎里。
这样一条鲜明的成长线,勾勒出黄文秀的心路历程,展现出扶贫干部与群众共同成长、互相促进的情感脉络。《大山的女儿》里的黄文秀,不再是校园里的天之骄子,而是脚踩大地、满身泥泞,与百坭村融为一体的家人、朋友,是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大山的女儿”。
形成感召社会的磅礴力量
“有些人从山里走了,就不再回来。你从城里回来,却再没有离开”。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黄文秀的颁奖词。她以什么感动中国?她用每一次选择作出回答。她放弃城市的优渥生活,回到家乡开展脱贫攻坚事业;将自己的车当公车用,驻村一年间行驶2.5万公里;舍小家为大家,父亲患病住院却没有留在身边尽孝。她连夜赶回百坭村开展防汛救灾工作,将30岁的生命献给了党和人民。从大山里走出去,再回到大山中,《大山的女儿》勾勒出一个脱贫攻坚英雄的人生轨迹,把她的精神具象为一个个真实可感的故事,展现了一名年轻共产党员的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像黄文秀这样将生命定格在脱贫攻坚征程上的同志有1800多名;像黄文秀这样苦干实干,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将最美的年华奉献给脱贫事业的干部有数百万之多。正是这些平凡英雄,以青春、汗水,乃至生命,共同汇聚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
《大山的女儿》讴歌不忘初心使命、心系人民、脚踩大地的黄文秀,通过弘扬以黄文秀精神为代表的脱贫攻坚精神,激励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奋勇前进。今天,要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离不开链接时代脉动与人民心声的影视作品。《大山的女儿》将镜头聚焦真实社会中的人和故事,借助艺术性表达,向观众展现了黄文秀的优秀品质,更反映出我国脱贫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它让我们看到,一部扎根人民的影视剧能够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传播力,为广泛吸引社会力量投身重大国家战略凝聚了力量。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