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防汛避险的基本原则

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是客观存在的。灾害来临,可能会破坏我们的家园,威胁我们的人身财产安全。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必要的防灾自救知识,采取科学的防灾避险行动,是减少灾害损失、保护自己和家人生命安全的有效途径。即日起,本报刊发防汛避险知识,以提升全民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暴雨引发的洪水来袭时,由于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一样,避险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但同样的是,在洪水来临前我们应该采取一定措施,记住一些基本原则,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

1.充分重视天气预报

我国建立了相应的防汛预警机制。在汛期到来尤其是暴雨来临时,应及时收听收看气象部门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发布的天气预报与气象预警信息,并根据预报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做好防灾减灾准备,可利用通信工具、上网查看或者拨打气象声讯服务电话,及时了解当地可能出现的各种天气变化。切忌盲目乐观或者麻痹大意,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才能有备无患。

2.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必要的防汛物资准备,可以大大提高避险的成功率。但不要准备过多过杂的物品,以免增加外出避险的负担。平时应多学习一些防灾减灾知识,做好家庭防护准备。洪涝灾害常常来势汹汹,公众不应抱侥幸心理,应常备不懈,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3.一切行动听从指挥

当接到有关洪水灾害的警报时,要听从当地政府的统一安排,及时行动,准备防汛物资,做好撤离准备,检查各种防范措施是否落实到位或提前转移到安全地带。不要相信、传播不利于防汛救灾的言论,维护社会稳定。

4.临危不乱,自救互救

暴雨极易引发洪水。当洪水来袭时,我们可能被困在树上、屋顶上,这时要保持冷静,积极主动寻求生机。在洪水汹涌时,切不可下水。如不慎落水,应该抓紧漂浮物以增加生存机会。面对滚滚波涛,互帮互助也是摆脱困境的有效手段。

认识洪涝

洪涝,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洪涝灾害具有双重属性,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经济属性。我国的洪涝主要发生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的中下游地区。

洪涝主要由气候异常,降水集中、量大而引发。但只有当洪水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才能成灾,并可能导致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洪水可分为河流洪水、湖泊洪水和风暴潮洪水等。其中,河流洪水以成因不同又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暴雨洪水:最常见、威胁最大的洪水。它是由较大强度的降雨形成的,又称雨洪。

(2)山洪:强降雨后,山区溪沟中发生暴涨、暴落的洪水。山洪具有突发性、破坏力强等特点,常伴有泥石流、山体滑坡、塌方等次生灾害。

(3)融雪洪水:主要发生在高纬度积雪地区或高山积雪地区。

(4)冰凌洪水:常发生在黄河、松花江等北方江河中。由于河道中的某一河段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在气温回升时,低纬度河段上游先解冻,而高纬度仍在封冻,上游来水和冰块堆积在下游河床,形成冰坝,造成洪水泛滥。另外,河流封冻时也可能产生冰凌洪水。

(5)溃坝洪水:大坝或其他挡水建筑物发生瞬时溃决,水体突然涌出,给下游地区造成灾害。

2022-07-09 1 1 济源日报 c_85567.html 1 防汛避险的基本原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