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剧《对决》具有准“爆款”气质:题材是这两年大热的扫黑题材;叙事方式有创新,通过省公安局下派刑侦专家文陆阳至县公安局,以第三视角揭开县域社会治安的面纱,在彻查“内鬼”自我检视的同时,兼叙深挖“保护伞”的过程。此外,电影级的影像质感、老戏骨坐镇、戏剧冲突强烈等,皆为近来网剧的亮点。但是,网剧《对决》并没有大火,到底是什么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是在真实感上有缺位。警匪剧本质上是现实主义题材,无论案情多复杂,讲故事的手法多炫目,真实感始终是其成功的坚实基础。这是最能调动观众心理同感的优势。否则,就是脱离现实的炫技。
《对决》的叙事开口不大,聚焦的是罗元县城,开篇做得吊人胃口:一辆面包车里的人将一个麻袋堂而皇之地扔在县公安局门口,环卫工人战战兢兢打开麻袋,里面猛地伸出一只血手。
这个细节处理足够震撼、足够血腥,同时遭受很多批评。最先打开麻袋的不应该是近在咫尺的警察吗?其后还有副市长亲自带队进入搬运村谈判,竟然被村民在暗处用枪狙中……破绽迭出的剧情奠定了这部剧的基调,实际上也折射出当下警匪剧创新的困境。
“警匪加悬疑”是当下网剧最流行的“配方”,也是容易出“爆款”的创作公式,但是“内卷”很严重。制作方要想在剧情上创新,增加戏剧冲击力,就应该保证历史、社会与情感的真实。不管前期抛出多么爆炸性的剧情,都要在后续的剧情中圆回来,圆得好,情感冲击力就会加倍。比如,《沉默的真相》开篇出现了惊悚的地铁抛尸案,其整体剧情是由真实社会案件改编的,最后给出的答案让人信服,甚至可以说是荡气回肠的悲壮。但是,《对决》在后续剧情中没能很好地自洽:凶手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真的有必要吗?
从客观上来说,《对决》后续的剧情更加写实。特别是文陆阳和武剑联手侦破小瑞士会所枪击案的过程,无论是逻辑推理、专业术语、影像影调等都可圈可点,在正常水准之上。比如,对基层刑警真实生活的展现,特别是出生入死的年轻刑警被10万元彩礼绊住婚姻的脚步,大队长袁刚在办公中被打瞎一只眼睛依然不改铮铮铁骨,以及县公安局里普通的日常办案生活,都拍得比较真实。但是,由于作品前面的叙事方式破坏了这种真实感,不少观众在开头就弃剧了。
如果作品从开头就能保证警匪剧的专业性、真实性,能够将镜头深入搬运村,多展现搬运村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把村民拒绝拆迁的历史原因和现状剥丝抽茧般交代出来,表现出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客观性,就能凸显“扫黑本质上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主题,使剧情更有烟火气,从而支撑办案过程中带来的戏剧感和传奇感。
这部剧在人物塑造上,老戏骨的发挥比较稳定,部分年轻演员、反派演员有些脸谱化。比如,对黑帮老大陈锦辉的塑造,无论是粗犷的外貌,还是暴躁冲动的言行——聚餐时突然残忍刺伤手下,动用私刑逼迫竞争对手就范,甚至策划劫杀刑警,都和其弟弟陈锦发的斯文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剧中对黑帮反派进行了扁平式、无脑式描写。比如,光头和刀疤两帮人在小瑞士火拼,当光头中枪倒地奄奄一息时,他的心腹铁头带人赶到,不是第一时间将其送医,而是全体去追凶手。这不仅没有强化反派的破坏力,反而低估了观众的智商。
警匪剧创作不易,特别是要在已有成功作品的基础上做到创新出彩,更加不易。现实主义始终是其核心要义。只有向现实靠拢,从真实事件中挖掘素材,才有可能跳出窠臼,探寻新的可能。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