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北京的冰窖,数量较少且为皇室所有,被研究者称为官窖。官窖藏冰主要用于皇家各坛庙祭祀、宫廷消夏食品保鲜以及应对皇室巡幸差务、赐冰给各官署衙门和陵寝专用等。据《明史·职官志》载,明代宦官当道,皇室的衣食住行都由二十四衙门负责。其中,管理冰窖的为内官监,负责皇室的藏冰和用冰。
雪池冰窖建于明代万历(公元1573年~公元1620年)年间,重修于清代康熙(公元1662年~公元1722年)年间,是北京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冰窖。雪池,出自“雪窖冰天”。据清代震钧《天咫偶闻》记载:“雪池冰窖,在北海陟山门内,为诸冰窖之冠,御用取给于此。”雪池冰窖距离北海公园仅百步之遥。北海为最大的人工湖,出冰量大,水源优质,并且距皇宫近,采冰和运输都十分方便。雪池冰窖原有六座,现仅存一座,由东向西依次编号,分成1、2、3、4、5、6号,沿北海东墙东西排列五座,东部尽头横列有一座。
据清代朱一新著《京师坊巷志稿》,明代冰窖的分布大致有三处。一处位于北海陟山门内的雪池冰窖,因在皇城内,称为里冰窖。另两处冰窖,一处位于正阳门外,修建在三里河的北岸;一处位于德胜门外,毗邻太平湖。后两处冰窖因在城门关厢外,称为外冰窖。里冰窖的冰,取自北海太液池的水,水质洁净,为皇家专供。外冰窖的冰取自护城河的水,水质不如内池洁净,为明朝六部等各衙署使用。
明清两代对藏冰和颁冰的流程都有明确规定,且有严格的制度。清代的用冰制度大致可分为打冰、藏冰、窖冰、用冰等流程。每年冬至以前,由工部负责打冰藏于冰窖备用。立夏日起,由工部官员负责给各衙门发放冰票,凭冰票领冰,直到立秋。
据清代震钧所著的《天咫偶闻》:“以岁十二月藏冰,来岁入伏颁冰,各部院官学皆有之。掌以工部司员一人;以数寸之纸,印为小票,名冰票,为领冰之券。”工部负责冰窖事务的官员,在立夏日给皇族和王公大臣等人颁发冰票,凭着冰票领冰。后来,有官员贪腐,私下卖冰块获取暴利,将一尺五见方的冰块卖到五两银子。一旦被发现,贪腐官员就会面临牢狱之灾。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清代柏木冰箱。冰箱外部为柏木质,箱上有一对箱盖,盖上有四个铜钱纹,用于将箱盖提起。箱内设一层格屉。盛夏时节,天气炎热,在格屉下放置冰块,将食品置于屉板之上,而箱内四壁用铅皮包镶,可以隔绝外面的热气进入箱内,利于冰块保持低温,对箱内储藏的食品起到冷冻保鲜的作用。冰箱外部的两个侧面各安两个铜提环,以便提拉冰箱。此冰箱造型简洁实用,设计巧妙,颇具实用性。
清初冰窖分成官窖和府窖,官窖由皇家御用,府窖由清朝王府设立并管理,府内贵族用冰自给自足。据《清史稿》,清代皇帝对冰窖修建、管理与藏冰块数都有明确记录。清代时,北京的冰窖最多时有21座,藏冰计215700块。据《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工部都水清吏司藏冰”139条载:“紫禁城内设五窖,藏京河冰二万五千块;景山西门外六窖,藏京河冰五万四千块……德胜门外开设大小二窖,正阳门外开设二土窖。”
21座冰窖分布为:内城共有官窖11座,其中,紫禁城5座,北海陟山门内6座;外城有4座土窖和6座府窖,主要分布在正阳门外和德胜门外及各王府所在地。其中,礼王府窖在阜成门外、护城河西,肃王府窖在前门外打磨厂深沟北、护城河南面,豫王府窖在崇文门外、护城河南岸,睿王府窖在东直门外、护城河东边,庆王府窖在宣武门外、护城河南边,恭王府窖在地安门外、什刹后海旁。
查清代北京地图,北京的冰窖选址有两个原则,一是靠近京城的水域,包括护城河、御河、什刹海、太液池等;二是交通运输方便。府窖分布在内城的城外,这六座王府都在靠近水源的地方,取冰方便。清代已经出现民窖,与官窖和府窖一样,也多开在护城河边和什刹海沿岸,如永合冰窖在永定河边,宝泉冰窖在什刹后海边,聚源冰窖在中南海附近等。
因清末国库空虚,官窖经费不足,统治者允许各冰窖自筹资金,冰窖当差者将冰窖窖址和房屋一并出租,出现了“官窖民营”的现象,还出现了民间自筹资金搭建的土窖。民营冰窖的出现,弥补了清末官窖经费的不足,为统治者所默许。据《北京志·气象志》,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夏季,天气异常炎热,7月20日至25日平均气温高于40摄氏度,7月25日气温竟然高达44.4摄氏度。乾隆就从民窖中拨出十万额度的冰块,分配给京城各衙门。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