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省委书记楼阳生在济调研时提出“在节约集约环境友好上作示范”,让济源再一次笃定了走生态优先发展之路,努力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贡献济源力量。
近年,济源自觉扛起生态发展大旗,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探索以生态环境高水平推动济源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防治并重 夯实生态环保根基
济源的生态环境质量如何?先看一组数据:
2021年,济源大气环境质量方面各主要指标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黄河、沁河、济河等国控省控断面优良水体达88.9%,居全省前列;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为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为100%……
数据的背后,彰显了济源治理生态环境的政治定力。
生态兴,则文明兴。为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济源统筹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补短板、强弱项,聚力攻坚。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的总体要求,济源在机构改革中,增加人员配置,加强队伍建设,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人才支撑。同时,优化职能配置,创新生态环境执法监管体制,夯实环境执法基础。
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单兵突进,必须秉持系统思维、坚持系统治理。
立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济源坚持推进根本性、管长远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程,持续开展污染防治专项行动,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深入开展河湖“清四乱”和黑臭水体治理攻坚行动,加强土壤污染风险源头管控和治理修复,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以生态环境修复为重点,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保护、系统治理,高标准完成沿黄生态廊道、生态保护修复任务。以矿山综合治理为关键,根据“宜水则水、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宜景则景”原则,分类施策、应治尽治,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做到应治尽治,目前,历史遗留及政策性关闭矿山治理恢复率已达到90.92%。
逐“绿”而行 绘就高质量发展底色
夏日的济源林区,山岭碧绿,树木笔直,林下空气湿润。这良好的生态环境得益于济源在因地制宜推进国土绿化行动中的不懈努力。
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济源以全面实施林长制为抓手,(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