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在素有“动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美誉的云南,记者带你探访一座特殊的“博物馆”,那里收藏着“成千上万”的绿色“财富”——种子。
种子博物馆“藏身”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内,是中国首个以野生植物种子为主题的博物馆。种子是怎么找到的?为什么植物能在“瓶子”里生长?我们走进这座博物馆,寻找答案。
一问:这么多种子咋找到的?
壮观的种子墙令人眼前一亮。2000多根亚克力柱中有几千粒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种子,既能看到你熟悉的松树、银杏的种子,也有许多珍稀濒危植物的种子。当然啦,科学家强调,这面墙主要用于展示,并非实际保存种子的方式。据介绍,截至2021年底,在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中,已保存野生植物种子10917种87863份。
这么多种子是怎么找到的呢?“种子猎人”功不可没。他们是一支专业采集种子的队伍,会优先采集保存濒危的、特有的、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种子,为保证遗传多样性,对于同一种植物,还要在不同分布区域进行采集,每种植物采集保存10000粒种子,最少也要2500粒,采集工作相当不易。
二问:发现了哪些熟悉的种子“朋友”?
五颜六色的种子不仅装点了我们的生活,还提供着基本物质供给。人类衣食住行所必需的粮、棉、材,主要的油料、药品、调味品,以及咖啡、茶等饮品,大多来自植物的果实或种子。
玉米、水稻、小麦的种子养活了全球绝大多数人,而棉花种子的表皮毛制作出的衣物,让人们穿得暖和。除了温饱,人类对美味的追求也离不开种子。松子、榛子、核桃等家中常备的零食,它们的种子也出现在了博物馆内。香料墙上,八角、胡椒、辣椒等香料种子,让人想起了妈妈做的香喷喷的红烧肉,街边孜然味的羊肉串……
三问:为啥植物能在“瓶子”里生长?
在博物馆里,“种子方舟”浪漫又神奇,植物竟然能在瓶瓶罐罐中生长甚至开花。科学家介绍,这是一种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方式——离体保存,在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保存了2143种野生植物的离体材料。
据了解,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方式主要分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种。就地保护即建立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而迁地保护则是通过种质库、离体库、种质圃等进行保护。比如,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通过种子库、DNA库等方式,使我国的特有种、珍稀濒危种及具有重要经济、生态和科学研究价值的物种安全得到保障。
四问:中国最“老”的种子多少岁?
科学家介绍,古莲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寿命最长的种子。1952年,科学工作者在辽宁省普兰店一个干涸池塘的泥炭层里,挖到古莲的种子。经测定判断,它已在地下沉睡了上千年之久。
它为何如此“长寿”?据了解,莲的果皮坚韧且厚,抗压性较强,能对种子起到保护作用。此外,在果皮表皮下,还有一层能有效防止水分进入的栅栏组织。幼果果皮气孔下原本进行气体交换的气孔道,在果实完全成熟后,也会缩小并封闭,从而使果实变成一个密封舱,实现有效保护。
五问:收藏种子的意义?
种子,不仅能延续物种,还为我们提供了生活必需品及大量工业原料,从而造就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同时,种子精巧完备的内部结构,以及能跨越高山、远渡重洋的多种散布策略和跨时空的生存方式,使种子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利用体积小、能休眠等特点,人们还能通过种子库的保存方式,延长种子的寿命,从而达到保护植物多样性的目的。
种子代表生命和希望,保护种子就是保护未来。你甚至可以大胆设想,如果人类未来移居另一个星球,种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生存,还提醒着我们,何处是故乡。
据新华社昆明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