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天下

倒屣相迎终有期

——欧洲饱尝难民危机苦果

开栏的话:

俄乌冲突爆发近三个月,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多轮制裁,全方位、无差别的制裁在能源、粮食、社会等领域产生严重外溢效应,对欧洲经济社会造成重大影响。新华社驻欧洲多国记者近日走访当地民众,实地了解对俄制裁给普通人带来的切肤之痛。

5月20日起,新华社开设“俄乌冲突下欧洲之殇”栏目,以全媒体报道形式,聚焦能源供应紧张加剧、粮食安全告急、社会负担加重给欧洲民众生活带来的沉重负担。美国作为冲突和制裁的始作俑者却隔岸观火、坐收渔翁之利,酿成“欧洲之殇、世界之殇”。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550万乌克兰人涌入邻国,其中绝大部分进入欧盟国家。波兰接收约300万人,罗马尼亚接纳逾80万人入境。浩荡而急速的人口流动,不断挤占欧洲的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

相比之下,美国和英国频频为冲突“煽风点火”,在接纳难民问题上一如既往地“口惠而实不至”。

财政捉襟见肘 民众怨声载道

俄乌冲突发生后的最初几周,欧洲民众慷慨解囊,踊跃加入志愿者队伍,社会一度沉浸在援助乌克兰人的热情之中。

波兰华沙国际会展中心,是中欧最大的展览中心。如今,六个展馆中已有三个被改建为人道主义援助中心,接待了超过6.5万名乌克兰人。非政府组织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每天在此忙碌。

最近两周,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员感到力不从心。“人员不足、物价高涨、经费不够,如果欧盟再不给我们提供援助,我们将很难继续下去。”援助中心外联部门负责人帕斯捷尔纳克告诉新华社记者。

在波兰、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靠近乌克兰的中东欧国家,安置工作主要由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来负责。随着时间推移,志愿者耐心消耗,非政府组织资源告急,整个社会陷入疲惫状态。

依靠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的安置模式变得不可持续,欧盟各国政府却拿不出更有效的应对措施。欧洲移民政策研究所(MPI)智囊团主任汉内·贝伦斯表示,整个社会对长期停留的乌克兰人将逐渐有更加消极的看法,很难保证民众会继续援助乌克兰人。

据欧盟智库布吕格尔研究所测算,2022年欧盟妥善安置乌克兰人将花费至少430亿欧元。欧盟全年计划总支出仅为1710亿欧元,高昂的安置成本对任何试图从新冠肺炎疫情中复苏的欧盟国家来说是棘手难题。

严重的通胀已令收入缩水,新增的安置开支更是激起民怨。

前不久,比利时承诺向乌克兰和乌克兰民众提供8亿欧元援助,招致一片嘲讽。比利时居民汉斯说,数以亿计的资金用来援助乌克兰人,自身的基本福利体系却难以维持。

难民融入不易 社会极限承压

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火车北站内,25岁的乌克兰姑娘奥列娜忙着为同胞当翻译。奥列娜不久前和她的妈妈、外婆离开乌克兰南部城市敖德萨来到罗马尼亚,并成为一名志愿者。在火车北站志愿服务的经历让奥列娜感受到异国生活的不易。

侨居欧洲的乌克兰妇女和儿童,需求已从住房和食物扩展至教育、医疗、就业等层面。这对当地社会保障与协调能力构成严峻考验。

罗马尼亚红十字会会长莱夫特告诉新华社记者:“这些人找工作最大的障碍是语言。他们大多数人不会说英语,我们也不懂乌克兰语。”

中东欧国家人均医疗、教育资源本就存在较大不足,随着乌克兰人的涌入,社会资源短缺问题愈加突出。

华沙大学移民研究中心研究员普斯佐尔科夫斯卡说,波兰等国的教育和医疗系统普遍承受巨大压力,在现有条件下,尚未找到有效解决方案。

波兰克拉科夫市政厅发言人莫妮卡·希拉斯泽克表示,若不能满足乌克兰人的教育、医疗等需求,那么乌克兰人在欧洲的生活就无法正常化,从而影响社会安定。

保加利亚战略管理研究所首席执行官纳科·斯特凡诺夫则担忧,长此以往,恐怕会为滋生民粹主义埋下隐患。

欧盟焦头烂额 美英隔岸观火

在欧盟国家为各种社会问题焦头烂额之际,美英等国却多重设限,阻碍或减缓乌克兰人进入本国。

美国曾承诺接收10万名乌克兰人。但据报道,3月有不足百人通过“审核”,准备入境美国,大量乌克兰人滞留墨西哥。另外,获准入境的乌克兰人将很难获得公民身份和工作许可,其医疗、教育需求也难以保障。

英国此前表示,对乌克兰人持欢迎态度,但冗杂苛刻的签证要求为其入境设置了高门槛。截至目前,英国接纳的乌克兰人的数量远低于欧盟国家,饱受欧盟诟病。显然,“脱欧”的英国早已不受欧盟政策束缚,可将压力轻松甩给欧洲大陆。

半岛电视台高级政治分析师马尔万·比沙拉撰文说,几十年来,美国一再要求各国在危机时付出代价,而美英等国却奉行双标、不守承诺,日益丧失威信。越来越多的国家认为,应为和平打开大门。

新华社索非亚5月20日电

2022-05-21 ——欧洲饱尝难民危机苦果 1 1 济源日报 c_83379.html 1 倒屣相迎终有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