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摘

为《荷塘月色》一辩

朱自清去世后,叶圣陶写了一篇哀悼文章,其中谈到《荷塘月色》,说它“有点儿做作,太过于注重修辞,见得不怎么自然”。唐弢有感于此,曾补充道:“论文字,平稳清楚,找不出一点差池,可是总觉得缺少一个灵魂,一种口语里所包含的生气。”我觉得这些认识折射出了一个现象,那就是有人只追求文章思想的不平庸,而严重忽视修辞,特别不能包容辞藻华丽、抒情细腻的风格。

如果文章中包含了深刻或独到的思想,那么它确实是一篇好文章。但也有一些辞藻平庸、思想也不高深的文章,被一些人抬高为雕琢后的朴素、绚烂后的平淡,反之则是“不自然”“没生气”“堆砌”“滥情”,搞不好还给戴顶“形式主义”之类的帽子。可事实上并不这样简单,过早下结论未免失之草率。

朱自清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曾说,作家应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易放过”。从《荷塘月色》可以看出,作者对事物的观察不仅是细致的,而且善于用华丽而恰切的辞藻着意去捕捉事物的特有情态,借以表现自己既想“超然”又想“挣扎”的苦闷彷徨的心情。

我重申一个观点:当代文坛既需要不空不假的“大散文”、有力度和锋芒的思想随笔,也需要《荷塘月色》式的具有真才实情的“诗体散文”。(来源:《今晚报》)

2022-05-20 1 1 济源日报 c_83333.html 1 为《荷塘月色》一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