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副刊

仓廪实 天下安

◆张国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珍惜粮食,正是从这首明白如话的小诗开始的。随后,才知道诗的名字不叫《锄禾》,而叫《悯农》,是唐朝一位名叫李绅的诗人写的。

长大后,在烈日下的庄稼地里锄草,额头上的汗珠“吧嗒吧嗒”往下掉,掉在玉米青白的嫩叶上,掉在禾苗下干燥的土地上,才真正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参加工作后,一直在粮食系统。几十年与小麦、玉米相依相伴,更深深地理解了列宁那句名言:“真正的经济基础在于粮食储备。”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争年代,粮食就是生命。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和平年代,粮食依然是生命。

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说: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

习近平总书记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回首“存粮如存金”的日子,咀嚼古今中外关于粮食的箴言,一份自豪感、使命感慢慢从心底升起。

犹记粮库几十年来一直保留的“一符四无”硬指标。一符,即账实相符;四无,即无虫害、无鼠雀、无霉变、无事故。“一符四无”这四个字,读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无比艰辛。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所在的济源小城,粮食大多存放在寺庙和民房中。城北的奉仙观,因其主要建筑三清大殿内有一根粗壮的大梁是由荆根做成的,所以又叫荆梁观。那里曾是济源存放粮食的主要地方,以至于济源人一说起粮食,就会很自然地想起荆梁观。附近至今还留下一条粮油街,印证着当年收粮、储粮的热闹。

为了保证粮食安全,收粮食时,保管员先要严格检验,拿一根金属“粮探”,在生产队交来的公粮中取样,通过“手抓、眼看、牙咬”的老办法,检查粮食中有无杂质和干湿程度。如果发现杂质过多,或者晒得不够干,就不允许入库。对于那些晒得又干又无杂质的粮食,保管员会欣然给出一个“一等”。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一等”粮一般都出自种了半辈子庄稼的“老把式”。就拿小麦来说吧,播种、锄草、施肥、打药、浇水等一系列管理过程就省略了,单是收获环节,就让人紧张得不得了。

“五黄六月,龙口夺食”,说的是老天爷那说变就变的脸。俗话说“麦熟一晌”,小麦要是长熟了,就得赶紧收割,若是收慢了,麦粒就炸在地里了,一年辛苦就白费了。若老天这时候忽然来了一阵大雨,那可就麻烦了!一地割倒的麦铺眼瞅着淋在湿地里,架子车进不去。有的不等地干,把架子车停在地头,全家人把地里的麦子一捆一捆往外抱。

小麦进场后,也得赶紧打出麦粒。生产队时期,还没有俗称“老虎洞”的打麦机,也没有拖拉机,都是趁着大晴天,用老牛拉着青石磙在摊好的麦秆上一圈又一圈地碾压,碾碾、翻翻、晒晒,直到麦粒全从麦穗儿上被碾掉,漏在厚厚的麦秸下面,直到麦秸被碌碡磙碾得又扁又滑闪着金光,才被人们用木叉挑走,留下丰收的果实。

后来,有了拖拉机,再后来有了打麦机,这个过程就大大缩短了。但人们依然不敢掉以轻心,几家合伙,夜以继日轮流使用那一台打麦机,直到家家场上都有一堆属于自己的麦子。扬场又绝对是个技术活儿。技术娴熟的,扬起麦来干净利落,麦粒是麦粒,麦糠是麦糠。技术不过关的,就容易把麦粒扬到远处的麦糠里,或把麦糠掉到麦粒堆上。晒干装袋前,还要扬去灰尘杂质。

一分价钱一分货。这“一等”粮可不是谁家都能评上的,能评个“二等”粮就不错了。过磅后,好劳力背着长长的一布袋小麦,右手握着布袋口,左手叉在腰上掌握着平衡,自下而上踩着铺在“粮山”上的路板,一步一步晃晃悠悠往上走,走到尽头后右手一松,两手抱着布袋,“哗哗”地把袋里的小麦从“山”尖上倾泻下去,这才提着空布袋,喘着粗气从路板上略显轻松地走下来。遇到中途背不上去的,只好倒在半途中。若被管理员发现,还要遭受一顿批评。

粮食入了仓,庄稼人就该歇歇了。至于怎样保管好这些粮食,那就是粮食保管员的事情了。

“宁流千滴汗,不坏一颗粮。”听听当年这标语,保管粮食,一点不比种粮容易啊。保管员们每周都要巡查一两次,看看仓库中保存的小麦或者玉米堆上有没有老鼠来过的痕迹,有没有生虫……如果发现粮食生了虫,就要把透风的门窗缝隙用报纸糊严,戴上防毒面罩,用药熏蒸,以杀死虫子。如果发现粮温高了,就要及时通风降温。

尽管如此,并非每一粒粮食都能有幸入住仓库。受条件所限,还有一部分粮食需要外垛存放,就是在露天垒一个半米上下的防水台,四周用装满粮食的麻袋围住,里面倒上散粮,然后用篷布覆盖严实。比起仓库,这些外垛的粮食就更不好管护了。

随着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粮食收获方式的变化也是与时俱进。首先是收割机这个庞然大物,就让农人惊喜不已。过去挥汗如雨、抢收抢打的日子,变成了如今在各家地头树荫下等待的悠闲时光。那些已被麦秸秆磨得光滑如镜的青石碌碡,长年寂寞地滚在场边地头,想不通这是怎么一回事,或偶尔被城里人运去,慰藉人们的乡愁。当年日夜不停、巨口吞下整个生产队麦子的“老虎洞”,也早已失去往日的派头,坍塌在渠边一角。还有那些当年在场上热火朝天的木叉、木锨、木耙等农具,也早已不见了踪影。

往年无论如何也少不了的“公粮”,竟然也被国家大手一挥,全给免了。不但如此,农民种粮还可以享受一定的种植补贴。这让几辈子庄稼人惊得瞪大了眼睛:“皇粮国税”还能免?也就是共产党吧!

如今,每到收获季,我们来到粮库,再也看不见往昔农民大车小车排队交“公粮”的热闹场面了。那晃晃悠悠通往粮山上的路板,也早已成为“文物”。自动扦样机代替了粮探杆,水分仪、容重器、硬度仪、食品卫生检验等先进设备一应俱全,管理员再也不用靠“眼观、手抓、牙咬”的笨办法检测粮食质量了。粮食清理筛、输送机、电子衡的运用,也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仓库里还配备有平仓机、翻仓机,保证粮食均匀存放。智能化粮库还配备了测温、测湿、测虫系统,实现了环流熏蒸、智能通风和实时监控。管理人员坐在电脑前即可全面掌握仓库内的粮食状况,通过科技手段,保障粮食数量质量安全。

仓廪实,则天下安。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我们粮食人,使命在肩,永远在路上。

2022-05-19 ◆张国胜 1 1 济源日报 c_83253.html 1 仓廪实 天下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