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争日,夏争时,农事不等人。近日,轵城镇中王村的“新农人”陈家瑜来到红梨基地和工人一起疏果。
“前段时间,我们对果树进行拉枝、塑形、扎线,现在已进入疏果关键期。”陈家瑜告诉记者,果树拉枝、塑形后,树冠开张,层次分明。疏果预选,就是为了让梨果变得个大、味甜、口感好。
今年50多岁的陈家瑜曾在一家酒精企业从事销售工作30余年,虽然收入可观,但是在他内心深处,一直想为家乡作贡献。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向他推介了红梨苗木。2017年11月,经过一番考察和深思熟虑后,陈家瑜毅然辞去销售工作,回到村里承包了100亩土地,同朋友开始种植红梨苗木,并成立了济源市森聚源红梨种植专业合作社。
创业艰难,道路坎坷。陈家瑜和朋友从外地购买红梨苗木,精心培育,并广泛动员村民参与种植红梨苗木。村民由于缺乏种植经验,都不愿试种。眼看着苗木一天天长大,他们只好低价处理,一下赔了10万元。
发展遇阻,朋友退出,留给陈家瑜一个烂摊子。痛定思痛,他决定自己干。遇到难题,他积极请教,多次赴河北、山东、安徽等地考察学习,了解红梨产业的发展前景和销售模式,并通过网络学习相关技术,交流切磋管理经验,逐项付诸实践。就这样,陈家瑜从一个种植红梨苗木的“门外汉”变成了掌握技术的“土专家”。
“当时我想着投资这么多钱,不甘心就这样放弃。”回忆当年的情景,陈家瑜说,真正干起来,才体会到干什么都不容易,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0年春季,陈家瑜种植的100亩红梨苗木开始挂果。当年秋季,红彤彤的梨果压弯枝头,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采摘,基地一下子热闹起来。采摘者品尝后,直夸红梨香甜、软糯,表示吃了之后还想吃。
在陈家瑜看来,红梨苗木种植要特别注重“风味”。“我们在众多梨树品种中选择了39个品种,除红梨苗木外,其余品种都是用来对比的。”他说,红梨的成熟期比酥梨早1个月,正好可以错峰销售。去年秋季,收获的梨果有5个品种上市,每颗梨的价格在4元至8元,除了在本地销售之外,还销往四川、湖南、贵州等地。今年秋季,将有新品种的梨果上市,每颗梨的价格在10元至15元。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基地一角存放着海洋生物土壤调理剂、微生物菌剂、叶面肥、富硒液等。陈家瑜说,这些都是用来改良土壤结构,提升果品和口味的。
随着种植技术日益成熟,红梨产业发展渐入佳境,陈家瑜的干劲更足了。2021年,该合作社积极进行“绿色食品”申报认证,注册了“梨之梦”商标,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陈家瑜表示,今后,基地将致力于梨果新品种的推广,加强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合作,以红梨为主,实施品牌战略,建立功能完善的培训中心,力争在5年内建成基础设施现代化、生产方式生态化、管理模式规范化、田园风光艺术化,集苗木推广和果品生产销售、收购冷储、加工服务、采摘休闲于一体的现代果业科技示范园,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