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去年,济源大力实施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建成健身步道23公里,完成河道两岸绿化16万平方米。这不仅改善了水质,还为城市增添了新的旅游景点。河岸成了城市“呼吸地”、群众“健身房”、市民“会客厅”。
“护城河、安心河、幸福河!”市民王海峰经常沿着湨河散步,还喜欢在河边唱歌、吹笛子。
在湨河整治改造现场,几台大型机械正在紧张作业,一派繁忙景象。
今年,示范区加强城区河道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完成蟒河、龙河灾后恢复重建,对内河进行清淤清障、护岸加固,确保河道行洪畅通,保障沿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湨河很有灵气,一直守护着愚公儿女。”市民杨烈禹说,每逢大雨倾盆,一想到有湨河和蟒河在,他就会觉得很安心。
经过综合整治,济源大小河流湖泊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古寺、古塔、清泉、夜月重现,儿时的记忆回来了。”看着济水之源老海眼泉水喷涌而出,天坛街道柴庄居委会的王秀云老人非常兴奋。
示范区积极实施龙潭湖整治及景观绿化工程,扩大开挖湖区,升级改造老海眼,并在湖区种植水生植物,对环湖区进行景观绿化,让济源百姓期待的“龙潭夜月”昔日美景重现。
水系连起来,水流还要活起来。苇泉河等河流坚持亲水性与生态性相结合,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滨水空间。
今年,示范区将继续实施蟒河愚公桥钢坝项目,新建挡水液压钢坝,增加河道生态景观;美化沿河景观带,因地制宜采用生态挡墙技术,打造水城融合生态线。
雨污分流改造 告别城市内涝
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是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
今年,示范区结合31条城市超期服役道路,同步实施48公里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增加雨水管道铺设密度,改造城市积水点,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
日前,在沁园路、济渎大街等施工路段,挖掘机紧张作业,工人开足马力、抓紧施工,全力跑出城市品质提升“加速度”。
“管道铺设完成后,能够实现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雨水排放到河湖等水体,构建完善的城市排水体系,切实改善河道水质,优化周边人居环境。”济源市城投工程管理公司副总经理、道路提升改造指挥部负责人段大伟表示。
改造,从截污开始。去年,示范区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新建、改造雨水管网72公里,全面启动城中村雨污分流管网建设。
“以前一下雨,下水道里污水就往上涌,脏得很,路都没法走。”家住沁园街道东夫居委会的刘慧香告诉记者,经过改造,排水通畅,每条街道都干干净净。
示范区持续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开工建设城中村雨污分流管网项目41个,全面启动钢产品深加工产业园污水管网项目,加快平原区域污水管网建设,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第一污水处理厂,新建第三污水处理厂。此外,示范区加强水质监管,严查偷排不达标污水行为,确保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达标。
“通过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城市环境变美了,群众生活质量更高了。”示范区住建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
下一步,示范区将持续推进城市水系综合治理,坚持把水元素融入城市建设,让水更好地服务城市发展、百姓生活、生态文明,实现人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