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教育月刊

守正创新向未来济源全力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记者 黄一冰 通讯员 翟飞

下冶中心校的“本真学堂”

济源四中的外语手抄报展览

济源一中的沉浸式科技体验

济源示范区教育质量提升大会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

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在“双减”大背景下,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在教育改革全面深化大背景下,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在何方?

基于对济源教育现状的深度剖析,示范区教育系统锚定“以人民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航向,不断扩增优质教育资源,稳步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教师队伍,开展教育评价改革,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化教育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济源73万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济源示范区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教育工委书记李会林提出,新的征程上,示范区各中小学要坚持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转变观念、守正创新,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推动教育质量起高峰,擦亮济源教育新名片,为建设与济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教育强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探索教育教学提质 以高质量课堂撬动高质量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核心环节,对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双减”大背景下,只有向课堂要质量,才能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提高效率,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怎样打造学生喜欢的高效课堂?”

“如何利用课堂40分钟时间让学生‘学饱’‘学好’?”

“如何在课后延时服务中提升学生素养,实现差异化发展?”

……

“哪位同学可以为大家讲解一下这道实数例题,成为今天首位数学‘小老师’?”4月19日,一节以学生为主角的数学课在下冶一中进行。在老师翟芳的鼓励下,一个个学生主动走向讲台,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一时间讲台成为课堂中一道美丽的风景。

学生讲题,老师点拨、总结,这样的场景在下冶各校并不少见。

为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去年以来,下冶中心校紧抓课堂主阵地,推进课堂教学创新,探索的“本真学堂”让高效愉悦成为课堂的全新代名词。

“‘本真学堂’主要以学生的自学、合作、探究、展示为主,教师退居到组织者、旁观者、指导者、评价者的角色。”下冶中心校党总支书记李成刚说,多少年来,三尺讲台一直是老师专用,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埋头拼命写笔记”,单向传授知识让课堂效率非常低。为彻底扭转这种局面,下冶中心校把建设“本真学堂”定位为一把手工程,通过多层次高效课堂理论学习,全镇教师掀起头脑风暴,达成改革共识。

开专题会、组织技能培训、知识测试、开展小课题研究、打造样板课……为全面推进“本真学堂”,下冶中心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践。

“每周我们都会轮流到一所学校,观摩听一节课。课后集中研讨、以评促改,逐步完善提升‘本真学堂’的评价标准。同时,还组织开展全员赛课,调动全体教师的课改积极性。”下冶中心校工作人员卢学刚告诉记者,经过一年的实践,原本沉寂的课堂变得热闹了,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登台展示、交流争辩成为教学常态。

采访过程中,从“本真学堂”收获颇丰的下冶一中八(3)班学生李怡说:“‘本真学堂’的开展,为我们创造了更多上台展示的机会,增加了我的自信心。现在每节课我都期待能够上台发言,挑战自我。”

抓住课堂40分钟掌握知识的黄金时期,也要把握课后延时的“第二课堂”。

“双减”背景下,课后延时服务应运而生,成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在课后延时服务中,如何把握“服务”核心要素,让孩子实现差异化、个性化学习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责任。

记者采访了解到,自实施“双减”之后,济源各中小学的社团迅速增多,仅济水辖区学校的体音美类、科学类、创客类等专业性社团就多达60余个,包含田径、跳绳、踢毽、国画、水粉、创意美术等。

“我们的课后服务内容不仅仅是教师留下学生,‘保姆’式的监督学生把当天作业做完,更多的是辅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特长和兴趣爱好。”济水中心校校长李雁兵介绍,在课后延时服务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愿申报加入喜欢的社团。

立足课堂这一平台,独特的课程建设也是助力学生进阶发展的桥梁。

阳光和煦的春日里,一场特别的手抄报展览活动成为济源四中校园里的焦点,吸引了师生的目光。

记者注意到,该展览以英语、日语、法语为书写形式,图文并茂展现了“冬奥会”“俄乌冲突”“生态环保”三方面内容,既锻炼了学生小语种掌握的水平,又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厚植了爱国主义情怀。

据了解,为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济源四中围绕“探索小语种教学,为学生优质发展奠基”的办学思路,在英语之外,积极开设日语、法语教学,为英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增加选择机会和升学可能。

课程建设的改变给济源四中带来可喜的收获。近三年,该校小语种学生外语平均分稳定在85分左右,与英语相比人均进步达35分。

“全球化发展时代,小语种教育除了更充分解决学生升学问题外,还承载着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通过对语言、文化的学习理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人民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全球化胸怀。”济源四中党总支书记王志明表示,他们将积极探索小语种自主教学模式,让小语种教学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增强未来的个人竞争力。

多措并举多点开花 以高质量教师队伍锻造高质量教育

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济源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程,着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专业发展、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一个学校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为破局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与素质提升,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济水一中创新提出“双导师制”,对新进教师、青年教师进行专业发展和教学常规通识培训,锤炼教师的“十八般武艺”。

在济水一中,每个新进教师、青年教师都拥有自己的专属学科导师和班主任导师。学校通过实施“师徒捆绑结对评价”,引导教师聚焦课堂教学改革,夯实学科课程建设与核心素养培养。

济水一中教育集团济水校区校长李继红介绍,学校每两周会举办一次培训课程,由经验丰富的老师为新进教师、青年教师进行培训。新进教师、青年教师每周至少听结对导师2节课程,做好详细记录和听课反思,并在结对导师指导下,对自己的教学现状和专业发展情况进行剖析,确立自己的成长目标。结对导师则每周至少听新进教师、青年教师2节课,并及时给出指导意见,帮助其尽快成长。

作为一名新进教师,济水一中九年级化学组老师李佳慧对“双导师制”很有发言权。

“学校的这一培养制度不仅提高了我的教学专业素养,也让我更快融入这个大家庭中。”李佳慧告诉记者,在培训中,她一边学习导师的经验,一边反思自己的不足,进步非常明显。

“培训3年来,我每年都有不同的收获,今年改变最大的是心态,现在能做到更加成熟稳重地对待每一堂课,更好地尊重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与个性特点。”

学他人之长,方知吾之所短;知己所短,方可勤补之。为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邵原中心校积极推行“集体备课、资源共享、课后反思”的集体备课制度。

“仅凭个人经验,单兵作战,磨时间,耗体力,不能解决实质问题。只有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研究,共同进步,才能抓好、抓牢教学的主阵地。”

邵原中心校办公室工作人员李正霞介绍,结合辖区各中小学校班级规模实际,他们在较大规模学校同年级同科教师之间开展集体备课,统一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及作业布置,所有中小学校坚持每周一次的学科教研活动,定期组织区域学科教研活动,实现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合作共赢的目的,打造学科优质高效课堂。

扎实有效的集体备课带来的好处是激动人心的。去年,在集体备课的作用下,邵原二中薄弱学科数学在中招评价中位居全区中上游。“没有集体备课活动,想取得这样的成绩是不可能的。”老师席圆圆动情地说,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老师们将充分运用集体备课带来的成果,提高教学水平,切实打造学生学习新样态。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离不开一支爱岗敬业、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围绕教师队伍建设,济源教体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探索实施党建强校、铸魂立德、素养提升和惠师兴教工程,形成了党建引领、制度保障、德能并重、外激内促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格局。

以探究促成长,以碰撞提技能。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课堂效率,济水中心校通过开展课标研读、最美板书、课例研究、从命题看课堂、好书共读、济水教育大家谈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为教师提供教学实践锻炼的舞台,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在济水中心校的指导下,辖区各学校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丰富校本课程建设。东园学校确立“幸福教育”课程体系,初步构建“幸福教育”课程结构图及课程实施方案,紧扣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各学科课程建设方案。西街学校创编校本教材《皂荚飞书墨香》,为学生积淀精神财富。西关学校、南街学校作为济源“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示范校,自主开发国学课程,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国学课堂教学模式。

开展教师业务培训、抓牢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学交流学习……一系列改革创新之举激发了济源教师队伍发展活力,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肩负建设教育强区重任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以高质量管理机制赋能高质量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

教育评价“评什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社会“用什么”。

长期以来,教育存在简单以考分排名评价教师、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以升学率评价学校的偏差,导致办学的短视化行为、功利化倾向,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过程中,济源各小学主动融入“双减”大潮,全面审视济源当下的教育管理问题,做出调整和改变。

走进北海中学七(2)班,“王者之屋”“愚公移山”“天坛极顶”“济水之源”“黄河涛声”“北海沧溟”等极具济源地域文化特色的“学生发展共同体”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班主任赵静介绍,这是该校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出的一项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机制。

全校36个班级中,每班以6个学生为一小组,合理优化,科学组合,形成发展共同体。在他们当中,确定一名检查长,其他5名同学分别担任德育长、学业长、健康长、美育长、劳动长,让每个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激励学生共同成长,从而实现多角度、全过程评价学生。

除了让学生组成发展共同体外,该校彻底废弃“一张试卷论高低”的单一评价,打造“课堂学习+课后服务+课外活动+期末激励”的“四轮联动共同体”。利用“课堂日志”跟踪课堂记录,“5+2服务”跟踪学生作业,少年宫社团培养学生特长,期末表彰激励共同成长,多角度、全过程评价学生。同时将结果运用到“新时代好少年”“愚公家乡好少年”“北海中学五好少年”等荣誉称号的评选上,体现在学生综合素质等级评定上。

从关注“冷冰冰的分”向关注“活生生的人”转变,从“重智育轻四育”向“五育融合全面发展”转变,北海中学实现了巨大变化。

在问卷调查中,师生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学生自主管理逐步加强,激情早读、安静自习成了学校一道道靓丽风景……

学生兴趣发展更加全面,经典诵读、演讲比赛、运动会、艺术节展演中活跃着北海中学学生的身影……

改变以往唯“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机制,如何培养能够面向未来的时代新人?——“五育并举”就是最好的答案。

作为新时期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原则,“五育并举”也是推动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途径。

对照“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理念,济源一中在办学实践与探索中,梳理总结出“德育为先、智育为重、体育为基、美育为要、劳育为本”的五育并举课程体系。

在德育课程方面,通过《新闻联播》、思政课、时政社团、团课、班会等,充分挖掘德育资源,探索形成党团一体化培养的思政育人新模式。智育课程聚焦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一课一研”及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掌握基础课程的同时,也能体验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体育课程强身健体,美育课程提升审美素养,劳育课程以劳启智……济源一中的“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理念,促进了学生多元发展和学校多样化发展,在“小城市”办出了“大教育”。

教学评价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指挥棒”,对于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具有全局性和基础性影响。

为推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轵城中心校把完善教师评价制度作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紧迫任务,持续做好教学常规“三展三评”活动。每月各学校组织教师展示教案、作业、听课笔记,然后进行自评、互评、校评。以“三展三评”为载体,轵城各中小学通过高水平、精细化的管理,有效推动了教学常规的落实,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技能,为教学质量提升注入强劲动力。

五龙口中心校以质量评价为导向,组织各校负责人签订《“好”学校发展目标责任书》,建立校长业绩和教育质量的有效链接。同时,开展校长“五个一”活动,要求各校校长每天将学校巡查一遍、每天读书半小时、每周主持或参与一次教研活动、每月向中心校做一次工作汇报、每学期上一节高质量示范课。随着各项活动的开展,五龙口各校校长将目光聚焦一线,聚焦教学,聚焦质量,有效激发了全镇教师良好的教学氛围。

“走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路子是新常态下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李会林指出,2022年示范区教育系统要牢固树立质量立校、质量强校的意识,毫不动摇地把高质量贯穿到办学治教、教书育人全过程。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立足目标看过程,盯着问题去发力,奔着效果抓管理。围绕“提高质量”完善优化目标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聚焦办学方向、课程建设、学校管理、教师发展等关键环节,突出校长代课、坚持听评课、指导教研工作和帮扶青年教师等作用,加强过程评价、突出增值评价。及时发现、深入挖掘、广泛宣传基层学校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大力普及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做好“双减”等重大政策解读,形成全社会支持“双减”、推进教育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2022-04-28 记者 黄一冰 通讯员 翟飞 1 1 济源日报 c_82524.html 1 守正创新向未来济源全力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