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或打加强针,是否会有额外风险或不良反应增加的情况?
从国内外新冠肺炎流行病学分析来看,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的人如果感染了新冠病毒,出现重症、死亡的风险非常大,而且非常占用医疗资源。
所以从获益和避免风险的角度来看,老年人不仅要尽快全程接种疫苗,还要按照现在的规定在完成基础免疫全程接种6个月后进行加强免疫接种,以期获得更好的保护效果。
根据前期临床试验的研究结果,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监测显示,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的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低于其他年龄段人群,主要报告的是发热、局部红肿等一般反应及过敏性皮疹等异常反应,且上述不良反应相对更少、更温和。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发生的不良反应没有超出既往针次出现不良反应的水平,没有出现额外风险或不良反应增加的情况。
十、很多老年人对接种疫苗仍然心存顾虑,担心年纪大、体质弱,接种疫苗后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请问该如何正确看待这个问题?
我国目前在持续进行新冠病毒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工作,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新冠病毒疫苗不良反应总体报告发生率略低于60岁以下人群报告水平,绝大多数是一般反应,少数人属于异常反应,个别受种者发生了过敏性休克等严重异常反应,严重异常反应的报告发生率低于百万分之一。监测结果表明接种疫苗带来的风险非常低。
但是,老年人如果感染新冠病毒,其重症的风险、尤其是死亡风险却是人群中最高的。在全球新冠大流行中,保持医疗卫生系统的正常运转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需要住院、救治的人数增多,就会出现医疗系统超负荷运转。因此,在面临新冠病毒流行风险的情况下,接种疫苗的潜在罕见风险,与接种疫苗对老年人的有效保护及减轻社会医疗服务系统压力的收益相比,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伴有基础性疾病的老人,更需要主动寻求疫苗的保护。
十一、由于担心疫苗副作用而未接种疫苗的群体及由于身体原因无法接种疫苗的群体,特别高龄和患有基础疾病的人,该如何做好防护?
目前来看,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是预防重症和死亡的最好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疫苗安全有效;二是措施简单易行;三是作用相对持久,与其他需要持续反复采取的措施(例如核酸检测和社交距离)相比,完成疫苗接种后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挥保护作用。但是,由于有些原因,一些老年人未能及时接种疫苗,这就需要通过其他措施保护好这些人,因为未接种疫苗的老年人或有基础性疾病的人是感染后发生重症和死亡的高风险人群。
非接种疫苗的防护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尽量不要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密闭的空间,减少与陌生人或外来人员的密切接触。
二是与陌生人接触或去室内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要戴好口罩。
三是要继续保持手卫生,包括勤洗手或手消毒,尽量不用手触摸眼、鼻、口等部位。
四是要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天气已经转暖,如果可能,每天要开窗通风,让空气流动。
五是与老年人接触的家人或工作人员也要接种疫苗,尤其要做好个人防护。如果发现自己的健康码出现异常,尽量不要再接触老年人。
十二、老年人接种疫苗该怎样防止出现偶合反应?
首先,要客观认识什么是偶合症。偶合症(偶合反应)是指疫苗接种过程中,受种者正好处在一个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发病的前期,疫苗接种后巧合发病。因此,偶合症(偶合反应)不是疫苗接种引起的,只是发生的时间有重合,但实际上偶合症的发生与接种疫苗无关,也不属于接种后的不良反应。
其次,要了解为什么老年人偶合症发生的概率会相对高一些。因为老年人与年轻人相比,身体更容易出现健康问题,如有的伴有慢性基础性疾病、有的表现为慢性疾病的复发、有的因处在某种疾病的潜伏期而患病的风险较大等。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采取延缓接种的措施可以避免一些偶合症的发生,但是完全避免是非常困难的。延缓接种的对象包括正在发热的病人、患有未控制的癫痫病患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等,可以待症状消失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期过后,再考虑及时接种新冠病毒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