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副刊

非见见非见 不闻闻不闻——序刘道敏散文集《难忘岁月》

◆史颂光

每个人的人生历程,可以说,都是一部“史记”。无论这个人是平常、平凡甚或平庸,无论这个人是伟成、伟岸乃至伟大。

现在,我手中捧着的这部“史记”,便是同村同龄人刘道敏撰写的回忆录《难忘岁月》。

因是同村同龄,和他爱人又是初中的同班同学,故他的家史,他个人的成长、发展史,甚至《难忘岁月》章章节节他所记载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事件、情节、细节,我都是其真实性的见证。他没有丝毫的虚拟与夸饰。

然而,以我新闻从业四十年养成的思维定式,对他笔下的其人其事品读再三,我却又有许多“非见”与“不闻”(或者叫作“新见”与“新闻”)。正是这些“非见”与“不闻”,使我在仰视与仰思中,对他产生了全新的认识、认知与认同。此将我的“非见”与“不闻”略述于下,且作与读者诸君特别是刘氏后人的书面交流。

四十年前,湖北武当山观音洞的一副禅联,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使我的新闻采写工作受益匪浅。这副禅联的上联是:“见见见非见非见见非见”,下联是:“闻闻闻不闻不闻闻不闻”。这副禅联是从佛教的经书《楞严经》里引申出来的,原句是:“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佛教禅语比较难懂,但其含义非常深刻。对观音洞禅联,我是这样理解的:联中的“见见”“闻闻”二字,前一个“见、闻”是动词,后一个“见、闻”是名词,是说人们所见所闻的事物;“见非见”“闻不闻”,是说人们所见所闻的事物,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并不是事物的真相与本质;“非见见非见”“不闻闻不闻”,是告诉我们,透过现象再往深处看一看想一想,就能发现原来没有看到听到的事物的真相与本质了。

无独有偶。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与观音洞禅联,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青原行思所讲的三重境界,是以山水指代事物。第一境界是,看到的山水是真山真水,但这只是初略见闻,即禅思“初悟”。第二境界是,看到的山水并不是山水的全部,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即禅思的“中悟”。第三境界是还是眼前的山水,但对此已经有了全面的认识,即达到了禅思的“彻悟”。

品读《难忘岁月》,其实就是一次“非见见非见”“不闻闻不闻”的深度采访和“山水”参悟。“文似看山不喜平”——刘道敏的人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文章不是无情物”——刘道敏的忆述,“‘诚如’卧听萧萧竹,一枝一叶总关情”。

刘道敏当然是我辈常人凡人中的成功人士。他的人生事业成功之路,让我想起了清代大思想家、大学问家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句诗:“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人生事业成功的三部曲:第一步,“确立奋斗目标”;第二步,“坚守奋斗方向”,第三步,“获取奋斗成功”!

刘道敏的回忆录,颇具民俗文化中的乡贤文化特色。民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流,民俗文化中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民俗文化中的乡贤文化,更是社会贤达的一种强烈向往美好的文化追求、心灵寄托和情感慰藉。譬如我们常闻常见的人文礼仪、人生感言,家规家训中的持家格言、励志警言,等等。

刘道敏说:“我写这本回忆录,并不是去炫耀自己有多大成就,一个重要的意愿,是记载自己所走过的那段艰难困苦的路,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在困苦时将我抚养成人的长辈,不要忘记在我人生转折或低落时给予我帮助的那些恩人。二是想把过去那段历史留给子女及后人,使他们从侧面去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人们为改变生活环境和个人命运而奋斗的历程,希望他们能够从中得到启示和教益,也是一种家国情怀的延续。”

诚哉斯言。

现代大画家丰子恺把人的生活和事业分作“物质、精神、灵魂”三个层面。我相信,只要读者诸君特别是刘氏后人,真正能将《难忘岁月》品读出个中真味,躬身践行,人生事业的三个层面一定可以:

物质生活,得到更加丰厚的回报;

精神领域,获取更多的绚丽姿彩;

灵魂世界,必有更高的攀越和升华!

2022年3月6日于鹿鸣斋

(史颂光,济源市轵城镇西轵城村人,《河南日报》资深记者,曾任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驻济源市记者站站长,济源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济源市作协、美协、书协顾问,被济源市委市政府授予“新闻愚公”荣誉称号。)

2022-04-21 ◆史颂光 1 1 济源日报 c_82248.html 1 非见见非见 不闻闻不闻——序刘道敏散文集《难忘岁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