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从室内的固定例会,到深入一线现场办公,从多个项目集中研讨,到单个项目召开专题会议,督查部门每周二组织各相关单位集中开展研判,加快项目进度。
周调度会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拒绝“废话”,欢迎“干货”。会上也没有冗长的材料和文件,只有一张常态化议程表。开门见山、直奔主题,项目责任人汇报项目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要求“一嘴啃到豆馅上”,各职能部门现场回应、解答,并商讨出解决方案,将责任细化分解落实到相关科室,明确责任人,明确完成时限和要求。
除了汇报工作,现场解决问题也是周调度会制度的“重头戏”。
对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相关负责人要在周调度会上分析原因,寻求解决办法和具体措施,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能够立即解决的当场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研究讨论解决办法,限期解决。实现无障碍沟通,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周调度会也让不少人表示“压力山大”:开会盯的是落实,工作没干好很丢人!只有出色完成任务才不至于在会上又红脸又冒汗。
亮问题、督进度,责任明、作风转。随着会议持续推进,各单位之间的推诿扯皮少了,制约项目建设的问题逐一被“清除”,党员干部的慢作为、不作为也少了,一股“争着干”“比着干”“抢着干”的实干之风迅速兴起。项目建设部门和企业也尝到了“甜头”。
“我们就是要把会议开成提高认识的‘清醒剂’,推进工作的‘发动机’,实现目标的‘施工图’。”示范区党工委办公室副主任、督查局局长李怀永说。
发展加速度 源于机制再创新
4月12日,示范区第21次重点项目调度和重点工作交办会走进经济技术开发区,现场听取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汇报,逐一研究解决各类突出问题。
从“规划图”到“效果图”,再到“施工图”“竣工图”,170余个重点项目建设的滚滚热潮,正是济源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找准问题和难点,注重过程管理,健全跟进落实机制,将工作压得更紧、抓得更实的具体体现。
济源坚持问题导向,以一个机制的建立运行,激活了重点项目区级领导分包制度、重点项目“早餐会”制度、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评察落地会商会议制度、重大项目用地保障工作周调度会制度、“批而未供”土地盘活利用工作专班制度、专项债券申报工作专班制度等一系列机制,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形成了耦合联动、良性发展的向好态势。
一批批重点项目建设所面临的要素制约问题被破解了,一个个制约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被解决……机制的不断创新,逐步打通了发现问题、认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链条。
在济源,项目建设的战鼓再次擂响——
1月4日,2022年济源第一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17个,总投资7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6.8亿元;
3月30日、31日,第二季度项目集中开工建设95个项目,总投资 87.63亿元;
4月6日,济源示范区同步举行第四期“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签约项目46个,总投资101亿元;开工项目34个,总投资204亿元;投产项目11个,总投资26亿元;
……
听,重点项目里满是城市拔节生长的声音,处处涌动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