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向着更高的目标出发——写在济源通过2021年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之际

记者 何岛

春意漫漫,万物盎然。济源迎来了新的“文明之光”。

近日,中央文明办传来好消息,2021年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结果公布,济源将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文明,浸润着一座城市的人文气韵和精神高度,赋予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对一个城市综合实力、内在魅力和发展活力的全面“大考”。

济源始终保持“创文永远在路上”的姿态,扎实做好“创文后半篇文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问题导向,以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品质为有力抓手,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助力城市环境面貌和群众精神风貌不断改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让文明之光盈满全城。

坚持高位推动 强化顶层设计

文明城市建设,离不开制度的支撑。成绩的背后,是文明创建力度的持续加大。

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坚持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作为推动济源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市品位和人民幸福感的工程来抓,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迈向守正创新、提质增效新阶段。

“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品质、优化城市环境,有效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树立归零心态,坚持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进一步拓展创建内涵外延,全面推动创建工作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切实把巩固提升创建成果作为带动城市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通过全面创建、全域创建,让城市更有魅力、更加宜居,让群众生活更加文明、更加舒适。”

……

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史秉锐,示范区管委会主任、市长庄建球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深入现场调研督导,进一步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济源上下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文明创建引导百城提质,以百城提质支撑文明创建,用好两个测评体系“指挥棒”,全面构建起全域创建、全程创建、全员创建、全面创建的立体化、全覆盖的工作格局。

坚持“一把手”工程。明确示范区领导和各级各部门抓创建工作的主体责任,主要领导亲力亲为、以上率下,定期深入一线督导重大任务落实。

坚持“一盘棋”实施。明确“时间表”“任务书”“责任链”,立“军令状”,建工作台账,层层传导压力,保证了全市创建工作统筹推进。

坚持“一体化”推进。坚持城乡一体、全域创建,强化督导,将文明城市创建与文明村镇创建一体部署、一体落实、一体考核,全面提升了城乡文明程度,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创建方向愈发明晰、顶层设计日趋完善,推动指导各级各部门创建工作有的放矢、走深走实。

积极主动创建 助力城市发展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需要全市上下深耕细作、久久为功。

在玉泉街道金汇小区,居民有序通过智能化门禁系统进出。谁能想到这里曾是无主管楼院的“代名词”,一度因脏乱差而广受诟病。如今,小区内环境干净整洁,微型消防站设施齐全,路灯和监控安装到位,居民大赞文明创建好。

文明城市创建的主战场在社区。济源建立健全背街小巷、无主管楼院“一楼一策”全面覆盖的管理模式,并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邻里互助、环境整治、社区治理、养老托幼等日常事务,做到社区的活大家干、社区的事大家管,提升广大市民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济源积极构建智能高效城市管理平台,加快发展“新城建”,构建市政基础设施“一张网”,推进智慧社区建设,致力培育一批智慧化物业服务企业和智慧化物业小区样板。

开展城市建设提质和文明城市创建提升工作,是广大市民强烈的呼声,也是城市建设的迫切需要。

按照“创建引领、河湖连通、提升路网、拓展济东”的基本思路,通过实施“五大行动”,城市新区高质量推进,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城市大清洁“颜值”大飞跃,城市交通畅通有序,城市安全体系更加完善。

文明城市创建有标准,城市治理水平提升无止境。在“五项工作”持续推进中,加快城市建设提质步伐,切实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提升绿化品质,以“增绿”为目标,做好生态绿化,改善城市水生态,以“活水”为目标,做好水系建设,全面打造生态循环水系。

“走出家门,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经常在河边跑步的市民张旭东笑着说,咱们济源真的实现了“城在林中、人在景中、路在绿中”。

文明为城市赋能,也让农村悄然蝶变,实现城乡同频共振、共同进步。围绕“清、治、绿”三项重点工作,治农厕、治污水、治垃圾,实施“三清一改”、推进河流治理、推进乡村绿化,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以“星级文明户”认领为载体,积极开展“乡村光荣榜”宣传选树活动,通过表彰先进典型,传播文明、引领风尚,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找准自身优势特色、抓住关键持续发力、创新运用创建载体、充分发挥群众力量……各镇(街道)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让文明之光照亮城市、文明风尚浸润人心。

共创共建共享 铺就文明底色

创建为民、为民创建,是文明城市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深化文明创建的过程,是厚惠民生,让群众生活更有保障、更加便利的过程。

“来一次就搞定,省心又省力,办事效率真高。”今年1月份,济源时代职业培训学校负责人张炜来到市民之家人社窗口办理学校增设专业事项,从递交材料到行政审批、现场验收,3个小时就完成了办理流程。

城市环境关乎市民幸福指数。在城市建设中,生态文明理念正在生根发芽,绽放出芬芳馥郁的文明之花。

经常在望春园晨练的王阿姨说,现在她们跳广场舞时会自觉把音响音量调至最小,尽可能不对附近居民造成影响。“文明靠大家。只有人人都参与,城市才会更文明、更和谐。”王阿姨说。

融合实施文明创建和城市建设提质,济源实施一大批城市建设和公共服务项目,不断提高规划水平,促进城市建筑、街道立面、天际线、色彩和环境更加协调优美,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展现城市风貌,确保城市形态和时代发展相适应。

在济源生活,是幸福的。“10分钟教育圈”“10分钟康养圈”“15分钟文化圈”“10分钟健身圈”……一个圈连着一个圈,构成全域覆盖的基本公共服务圈。

济源围绕城市发展需要,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探索实践数字化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济源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任重道远,也是文明创建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双碳”目标提出后,济源不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豫光、金利、济钢等龙头企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让循环、低碳、绿色成为行业发展主旋律。

与此同时,文明创建由外显向内化拓展。

济源依托示范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中心,搭建了示范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平台,坚持在阵地建设上下功夫,把握群众精准需求,把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统筹调配好、氛围营造好、作用发挥好;坚持在队伍建设上下功夫,整合社会资源,不断提高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水平;坚持在品牌建设上下功夫,推进精准靶向服务,稳步推进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示范区党工委文明办修订形成了《新时代济源市民文明行为规范》《新时代济源市民文明公约》,各单位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条主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平台,创新方式方法,丰富活动形式,切实提升文明实践效果。

文明,已成为每个市民心中的坚守。

创建永不止步 共绘美好未来

文明城市的创建不是短期的功利行为,而是需要不断传承的幸福接力。

“看到成绩,更要看到差距,要持续抓下去,把细节抓好,把氛围营造更浓,把质量提得更高。”史秉锐对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提出了更高要求。

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民、惠民。拿到全国文明城市的“金字招牌”只是完成了一个阶段性的目标,不是终点,而是加快建设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文明城市的新起点。

向着下一个辉煌,再出发。

济源将把文明城市的创建指标转化为日常工作目标,探索和建立更为适用高效、标本兼治的长效机制,实现从“一阵风”到“常态化”、从“难点”到“亮点”的转变。

招募文明城市创建“挑毛病”志愿者,便是济源发挥市民在文明城市创建中的主体和监督作用、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创新举措。

3月7日,招募公告一经发布,就引发众多市民积极响应、踊跃报名。经过层层筛选,济源最终招募了261名文明城市创建“挑毛病”志愿者。

荣誉属于过去,责任不可懈怠。

2022年,济源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唱响“创文永远在路上”主旋律,坚持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惠民的思路,树立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思维,加大宣传引导力度,使“创文工作”真真正正成为全区群众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通过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活动,把功夫下在平时、下在日常,让文明荣光继续“燃烧”,努力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受益、人人满意,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每一天,每一年,74万愚公儿女都将以文明的姿态,与这个城市共舞。

2022-04-06 记者 何岛 1 1 济源日报 c_81525.html 1 向着更高的目标出发——写在济源通过2021年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之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