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化

技术为电影艺术拓展新空间

□刘军

技术为电影艺术拓展新空间,为观众带来新的视觉体验。电影技术的运用,逐渐由“炫目”向为角色叙事和视听表现服务转变。

科技创新,已成为国产电影制作升级的重要驱动力。目前,国产电影制作质量提升受益于两个维度的科技赋能,一是积极采用世界先进的技术成果,二是自主探索和创新研发符合中国特色要求的科技成果。《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金刚川》《唐人街探案3》《哪吒之魔童降世》《雄狮少年》等一批类型多样、题材各异、受众广泛的电影作品,都因科技赋能而获得成功。

“中国式大片”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长津湖》系列电影中逼真的战争场景主要靠特效技术的支撑。80多家国内外后期特效制作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国公司。比如,影片开场段落,海战中的舰艇、飞机等均由特效制作而成。在影片“七连过乱石滩”这个段落,所有角色隐藏在石块中,导演采用“飞猫”索道摄像系统进行拍摄,加上后期特效合成,实现了镜头在远景和特写间的无缝衔接。

通过应用大量高新特效,很多国产电影的视觉呈现达到世界顶尖水平。电影《刺杀小说家》、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影片,将更多资金投放在特效制作上。电影中动作捕捉技术和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直接推动了电影故事叙述,使电影角色形象和表演呈现出更为生动的艺术表达和内蕴丰厚的美学风格。

科技创新,贯穿于电影创作的全过程。除了高帧率和高清拍摄、LED虚拟拍摄、数字灯光、数字虚拟人、全景立体声等技术,一些影片还应用了基于引擎支持的虚拟预演技术。该技术极大提高了电影制片效率,降低了拍摄过程中因不确定性因素产生的人员和时间成本。比如,电影《金刚川》《长津湖》都尝试了“联合执导+特效统合”的制作模式。电影《金刚川》涉及多个故事片段、真人动作与虚拟角色及众多复杂的历史场景,通过采用“联合执导+特效统合”的制作模式,两个月内便完成了拍摄和后期制作。

未来,虚拟化制作和高新技术格式观影体验依然是电影科技创新的主要着力点。新的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方面的成果有望与电影制作中的数字资产、区块链产品、电影云、动作捕捉等专业技术实现融合发展。未来,可以融合高清大屏放映、数字拷贝传输等技术,满足观众的观影需求。

如何通过电影科技创新,助力更多电影创意“落地开花”?两种“实力”必不可少。一方面,要大力夯实电影科技“硬实力”,直面电影虚拟化制作的挑战,积极研发数字工具软件等。从电影虚拟化制作的自主创新,到在国际影像领域的引领创新,我国电影实现了创新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提升“软实力”。在数字资产库的建设、电影版权的保护与认证、影像创意范式的探索等方面,大力培养精通技术与艺术的复合型人才,让更多承载中国文化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走向世界。

期待精彩的“中国式大片”讲述更加美好的中国故事。

2022-04-01 □刘军 1 1 济源日报 c_81451.html 1 技术为电影艺术拓展新空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