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驿站

永远的清明

茗君

前天, 带着从未去过乡下的大孙子回老家扫墓 。一路上 ,孙子看着路边如雪的满树梨花和随风荡漾的翠绿柳枝,兴奋得手舞足蹈 ,还给我大声背诵:“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 牧童遥指杏花村。” 小家伙背完唐诗,搂住我的脖子考问我:“爷爷,你知道这首诗是什么意思么?” 我故意摇头说不知道。孙子一本正经地对我说:“你要记住 ,这首诗的意思是 ,下雨啦 ,他们哭着问小孩 ,哪里能喝酒,小孩指着杏花树说 ,‘就在前面村里’。”

听着孙子似懂非懂的解释,我哑然失笑。

我家的墓地里,埋葬着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和大哥 。站在坟前 ,一段哀思一番倾诉之后, 泪不自觉地潸然垂下 。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祭奠完亲人, 我带着小孙子看了我儿时住过的老宅和读过书的学校 。孙子指着村头绿油油的麦田兴奋地对我说 :“爷爷 ,我特别喜欢这里 !你看这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比高尔夫球场的草坪还漂亮。”我告诉他 ,这不是草坪, 这是农民伯伯辛勤耕耘的麦田。

清明回乡,让我再次感受到,故乡在,梦就在 ;老宅在, 心就在;记忆在,根就在。无论逝世的亲人还是朋友, 只要还记着 ,人就还活着……

丝丝春雨轻抚脸颊,泪雨的交织 ,已经分不出是雨的甜还是泪的咸 。我看着春风中摇曳不定、东倒西歪的油菜花 ,又想起了“春雨杏花满清明,追思犹怨水烟轻”的诗句。

孤坟怎掩清明苦 ,浊泪恐难寄相思 ,愿亲人们在天堂里无忧虑 ,无痛苦 ,永远平安顺心……

母亲87岁那年去世。10多年过去了,母亲早已与泥土融为一体,成为大地的一部分。现在,我站在异乡江边的大堤上,面对两侧冰身玉肤的一棵棵梧桐树,面向北方,静静地对安享在天堂里的母亲诉说……记得那年,雪压江城,鹅毛般的大雪飘飘洒洒,毫无顾忌地下了一夜一天。傍晚时分,身在外地的我,接到母亲病故的噩耗,犹如五雷轰顶,根本不相信这一事实。我虽和母亲8年未见,但她的音容笑貌时刻镌刻在我的脑海里。母亲从20世纪40年代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在一个贫穷的家庭,生养了我们兄妹7人,和爷爷奶奶以及父亲,艰难地支撑着连基本生活都成问题的大家庭。我目睹和体验到了母亲的艰辛和不易。逝者已去,痛在生者。悲痛中,我找到相关负责人,坦诚地告诉他,我16岁离开母亲从军,至今已经50多年,因报效国家,从未在老母亲身边侍奉过一天,现在她老人家驾鹤西去,无论是于理、于情,希望能批准我返回故里,送老母亲最后一程。我的报告送上去后,最终答复是,因特大暴雪,高速公路封闭,各地交通阻断,加之路程千里之遥,安全没保障,不同意离开。我对这个决定,虽有可理解之处,但也有不能接受的苦衷。事后听说母亲在弥留之际,一直呼唤我的名字,清醒时还问病床前的弟弟妹妹:“你二哥为什么不回来看我?”妹妹回答:“二哥又去国外出差了,现在正在往回赶……”这善意的谎言虽然哄着老人闭上了眼,但是我坚信,从来不糊涂的母亲,这时心里肯定装满了牵挂、疑惑和不甘。绝望无助的我,跑到雪地里,仰望着沉重、深邃而又怎么也看不透的苍天,任凭高空坠落的雪花肆无忌惮地狂洒在我的脸颊。我双膝跪地,默默地呼喊着:老娘,别恨我,自古从来都是忠孝难两全啊……“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正当我悲痛万分时,猛然发现身边不知什么时候还站着一个50多岁的人。他自我介绍,说是从省城过来的,听说我不能回老家为母亲送行,特意买了很多纸钱,专程跑来看我,并嘱我:面对母亲所在的方向焚烧,以寄托无尽的哀思!……这可真是一位少见的好人。雪地里,朋友不停地劝我节哀保重……我看着面前闪烁跳动的火光,眼角又滚下两滴冰凉的水——一滴血和着泪,一滴泪和着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最后,还想记住这几句诗:

南北山头多墓田,

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

血泪染成红杜鹃。

日墓狐狸眠冢上,

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

一滴何曾到九泉。

静心默守安然在,万丈迷津有亦无……

祭奠先辈 感恩永远!

2022-03-30 茗君 1 1 济源日报 c_81318.html 1 永远的清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