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我又想起那棵桑树,那棵长在众多绿化树木中独一无二的桑树。
我想去看看它,看看它今年的样子。其实,我完全能想象到它现在的模样:除了主干最高处的几枝,凡能够得着的枝丫,一定是光秃秃的。
第一次发现它,很偶然,是在送女儿上学的路上。
暮春时节,所有的花草树木已蓊蓊郁郁、葱葱茏茏。在众多枝繁叶茂的绿化树木中,唯有一棵树,光秃秃地杵在路边,像丑小鸭。从枝干的模样,树皮颜色、纹理,我确认它是一棵桑树。
同时,我也明白它为什么没有叶子了。它的叶子,都被养蚕的孩子摘去喂蚕宝宝了。
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关注这棵树。除了路过时会多看两眼,偶尔想起时,还会专程去看看它。
我一直挂念着它,心疼它,担心它。我总想着,在孩子们奋力去够尽可能够到的桑叶时,它会不会痛得流泪,也问度娘,在生长季,没有叶子产生光合作用,它会不会不堪折磨而枯败。然而,我的顾虑是多余的。蚕宝宝结茧的季节刚过,这棵树便满血复活了。新抽的枝条像箭一样射向四周,没几天,便枝繁叶茂。
一转眼,它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我真为它顽强的生命而感慨,并敬佩它对人类的宽容。
我揣摩它为什么孤身来到这里。周围,再也没有和它一样的树种。或许某年植树节,一个园林工人的孩子正在养蚕宝宝,他刻意栽下一棵桑树;或许它当时夹杂在众树之中,只是无心之为。
不管怎样,这棵桑树在城里扎了根。
我还从树的角度换位思考,它或是不甘于山野的寂寞和贫瘠,一心要过上城里人的繁华生活。于是,一个偶然机会,它跟随一批苗木来到城里。如果这样,那它一定会痛苦吧。现在的它,不但享受不到梦想的荣华富贵,每年还得一次次遭受皮肉之苦。
也许,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棵树到城里来的目的是高尚的。它早听说,城里也有孩子喜欢养蚕宝宝,可是他们每每找不到桑叶。于是,它就动员兄弟姐妹一起到城里来。结果呢,只有它自己来了。
每次,从那棵桑树前经过,我都会驻足,感叹。
我无法深入桑树的内心世界,了解它的真情实感。可是,从它一次次抽出新枝的行为,我坚信它是一棵高尚的树。为了给孩子们带来欢乐,为了一个个蚕宝宝的生命,它如蜡烛般努力着。
我想替孩子们感谢那棵桑树。也许,孩子们采摘桑叶时,根本不会想到这棵树有多艰辛;也许,他们在喂养蚕宝宝时,根本体会不到这棵树无私的心。但我还是殷切地期待,当孩子们长大的时候,他们还能记得,那棵曾给他们童年带来乐趣的桑树。
从第一次发现那棵桑树,到现在已经快10年了。它依然在城市里,默默继续着它的传说。
然而,今天再次看到它,我突然想到“成全”一词。人和树,到底是谁成全了谁?人世间,谁又不是在努力地成全着别人,同时又被别人成全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