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十里,陌上新绿。乍暖还寒时节,春的讯息往往来自田野,春梅怒放,迎春吐蕊,更有新绿为回暖的土壤悄添一抹春色。白蒿苗、荠荠菜、臭花菜,各种野菜次第登场,伴着春风,挟着美味,带来一场春之盛宴。
俗话说“正月茵陈二月蒿”。早春时节,最先登场的野菜是白蒿苗,也叫“茵陈”。茵陈是一味中药,须在正月采摘,入二月药效会减弱。立春之后,和朋友登山,在路边的草丛中,就依稀看到了白蒿苗的影子。
周末天气晴好,遂与三五好友相约,一起出发前往坡头拔白蒿。朋友联系了一位当地老乡,车停在村里,老乡带路。出村,沿着田间小道走,路边的老蒿丛中,不时也能发现几棵白蒿,同行的朋友惊喜不已,也惹得老乡一阵发笑:“不急,带你们去的地方有更多。”
满怀期待一路说笑,像出笼的小鸟,不时弯腰挖上一两棵野菜。路旁,一棵不知名的树,枝丫密实舒展,开了一树的小黄花,春色浓郁。友人纷纷停下脚步,在黄花树前与春花媲美摆拍。
田间小路,蜿蜒曲折。油绿的麦田如地毯,一望无垠。一夜春风来,蛰伏一冬的麦苗,似乎被唤醒了每一个细胞,整个麦田焕发着勃勃生机。随风跳跃的缕缕麦尖,仿佛一个个音符,跳跃在每个人的心间,触动着沉寂的心湖。绿野茫茫,麦浪起伏,让人不由得想与之亲近。于是,不顾形象蹲着、趴着在麦田里拍照合影,尽享大自然的曼妙画卷。
老乡果然没说错,带我们去的地方,是一块闲置田,去年秋收后的玉米秸秆残留满地。白蒿苗正好抓住时机,遍地蔓延。粉绿色的小白蒿,星星点点,恰似一朵朵小花,开放在空旷的田野。看见满地的白蒿,大家顿时来了兴致,小铲子不停挥动,一会儿便满载而归。
茵陈有清热降压、增强免疫力的功效。采回家的茵陈要细细摘择,去除黄叶杂质,然后洗干净,在背阴的地方晾干。晾干后,用小筛子在白蒿上筛上一层薄薄的面粉,面粉不能筛多,多了影响口感。这样,茵陈就算处理妥当了,可以放在纸箱里保存起来。据说,隔年的茵陈药效更好。
茵陈炖荷包蛋可谓一道美味早餐。取一小把茵陈,小火慢炖,之后打入荷包蛋,再搁几个大枣、枸杞。荷包蛋洁白如玉,红色的大枣和枸杞陪衬,汤色诱人。轻闻浅尝,茵陈香和着枣香,丝丝沁入鼻尖,暖入肺腑。茵陈上裹了面粉,少了几分苦涩,口感更好,真乃色香味俱佳。
除了白蒿苗,还有荠荠菜、臭花菜、面叶菜。各种野菜吃法不同。荠荠菜适合用来调馅,做包子、饺子。淘洗干净的荠荠菜,先用开水焯过,再挤去水分,切碎,加入葱、肉或鸡蛋、调料,带着浓浓春天气息的馅料就做好了。臭花菜更适合凉拌着吃。面叶菜裹上鸡蛋液,在锅里煎炸,趁热吃,余味无穷。
面叶菜多长在麦田里。儿时和小伙伴一起在麦田里拔野菜,拔的最多的就是面叶菜和燕麦。上小学时,每到春天,放学后,小伙伴们都会相约去拔野菜。拿着小荆篮、铲子,迎着春风,在麦田里疯跑,边玩边找野菜。直到玩够了,才踏着暮色,挎上一篮子野菜回家。改革开放初期,生活条件刚开始好转,家里养的鸡是不喂饲料的,鲜嫩的野菜带回家剁碎后,和在鸡食里,无疑是家禽的美味。
陌上春风绿,盘中野菜香。如今生活无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返璞归真,也愈发向往田园风光。挖野菜,食用野菜,或许只是贪恋春光的一个借口。暖风和煦,春意盎然,人们更喜欢沐浴在美好的春光里,去享受一种恬适的心情,珍惜一份春暖花开的希冀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