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孟海军的歌诗,大多反映火箭兵生活。读着作品集中的歌诗,我仿佛又回到了在火箭军部队时连队的生活场景中。
火箭军部队大多驻扎在深山老林里。信息闭塞,人烟稀少,森林原始;山区山连山,山沟弯套弯;路到这里是尽头,野兽出没的山地峡谷。在这样艰苦环境里服兵役的战士,等同于与世隔绝。还是战士的孟海军,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用一双文学的眼睛,在涓涓细流的小溪旁,在石渣飞溅的工程作业坑道里,在站岗值勤的哨所……发现了美好的事物,并用歌诗这一最能浓缩情感的载体,表达出艰苦生活环境中对文学艺术的感受。
孟海军的歌诗取材,都是我曾经经历过的军旅生活原状态。读着孟海军的歌诗,就又回放了一次连队生活的画面。走进孟海军歌诗文字语言中,十万大山腹地云雾缭绕、温润气候、苍松翠柏那稠密的原始森林,就呈现在我眼前。在迎山红、木棉花、山茶花、兰花丛中,身着侗锦、苗绣的侗家妹子、苗家汉子,背着竹篓、挑着担子,行走在深山密林中,寂静的山林被侗歌苗语再次激活;尤其是连队的操场上,一列列整齐划一、口号震天响的训练队伍和大山心脏中正在打坑道的工程兵,穿着绿背心儿、绿裤衩儿,抱着钻机大汗淋漓赶工的身影,激荡得石头都波澜起伏,泛起一圈圈涟漪。这些军旅生活素材,被孟海军经过文学艺术加工处理后,极大地挖掘出了文字的本质属性,也充分体现出孟海军对战士对连队生活的热爱,对大山对部队的人文关怀。孟海军无论是当战士还是后来提干当了领导,都没有忘记连队艰苦生活给予他的刻苦磨炼和心灵震撼。他把每一项工作过程都当作采风积累创作素材的难得机会,仔细揣摩,深刻领悟,曾经的连队生活以及连队生活带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军旅写作素材,把工程兵艰苦创业的那股子精神劲头传扬出去,把战士们刻苦训练随时应敌的那份信仰和责任感表达出来。歌诗虽“小”,却反映出火箭兵保家卫国、奉献青春,为了祖国更加强大,为了民族早日复兴,为了我们伟大的中国梦默默作贡献的时代精神。
二
这里没有太阳,这里没有月亮,只有沉默的岩石泛着昏黄。这里没有鸟语,这里没有花香,只有一缕缕硝烟,散了又长。水在头上浇淋,汗在脊背上流淌,险情时有发生,几块冷石,几处塌方。
这里也有太阳,这里也有月亮,母亲一声声叮咛温暖胸膛。这里也有鸟语,这里也有花香,恋人一声声情话,弥漫芬芳。焰火在眼前升腾,导弹在梦中激荡,幸福时刻相伴,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并非我们不懂得享受,山外生活也热切向往,只因牢记着祖国的重托,这才战斗在大山的心脏。啊,太阳,月亮,月亮啊太阳。
——《坑道里的歌》
这首歌诗原载《火箭兵报》,曾经获得全国第三届“群星奖”银奖和火箭军部队会演二等奖。这是火箭军工程兵生活的真实写照。看到这首歌诗的时候,我一下子就想起下连队体验生活,参观工程兵打坑道时的情形,那个只穿着裤衩、浑身沾满石渣的战士,头枕着安全帽,疲惫地躺在排水沟上方睡着的样子,怎不叫人情绪激动,怎不叫人为之动容!
还没有看到《我有一个好伙伴》的谱子,我就已经被歌诗的节奏感和韵律所感染。多么轻快又从容啊,有导弹这么一个好伙伴,让我想起第一次见到导弹,用手触碰它的身躯的时候,昨天还拿着放羊鞭的手,今天就捧起祖国尖端武器操作规程的手,有点颤抖的情景。
战旗飘飘似火红,党中央号召传军营。山花朵朵开,战士齐欢腾,塔架鼓壮志,导弹添豪情,要把这导弹部队建设好,党的光辉照前程。
战旗飘飘似火红,党中央号召传军营。国防现代化,高峰任攀登,威力大无比,敌人撼不动,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我们是祖国钢铁长城。
——《党中央号召传军营》
这首歌诗的意象,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具体体现。那种忠诚,那种表现,那种兴奋,使我想起由湖南著名舞蹈家王小元编舞,演出队战士姚元梅、杨显伟领舞的舞蹈《北京喜讯到山寨》,那欢快的节奏被舞蹈诠释得多么形象生动啊,北京的喜讯传到信息闭塞的侗苗山寨,对于渴望阳光雨露的少数民族人民来说,那就是天大的喜讯。它犹如节日的庆典,让人既感到愉悦又感到幸福。《党中央号召传军营》有异曲同工之美。
“滚烫的话语说完了,如今已无话可讲;动情的泪水流干了,如今已无泪可淌……”读着《给我的爱人》这首歌诗,我不禁感慨万千。都说军功章有军嫂的一半,那得需要付出多么大的牺牲和代价啊!听着军嫂的心声独白,让人一下子就进入一种既理性又无奈的苦涩酸楚中,同时,也让人的心口一阵阵地疼痛起来。与孟海军谈到这首歌诗的创作时,他动情地说:那真是眼睛衔着热泪写出来的。
诗歌《发射兵抒情》(三首),语言的在场感特别强,让人有一种参与感。这本来就是我曾经的军旅生活,被孟海军这么一“诗”,把我18岁的青春身影,从20世纪80年代一下子就拽到了今天的阳光下,精神一下子振奋起来。发射场上的每一个操作细节,如洪水般潮涌过来,我仿佛又回到了深山野沟的密林中。
像《我的第二故乡是向溪》《导弹阵地小夜曲》《女兵的年华》《我在哨所庆“人大”》《歌唱连队俱乐部》《花衣裳,绿军装》《濮鹤高速之歌》等这些感人至深的歌诗,没有亲身体验,是写不出来的。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首《披着迷彩的小屋》。
绿色的山腰终年披着云雾,云雾中的花草里蜿蜒着一条小路;小路旁的小溪潺潺奔流,流向山凹里披着迷彩的小屋。噢!小屋、小屋,披着迷彩的小屋,一天天看不见晚霞,一年年见不到日出,春去秋来,斗转星移,成熟了火箭兵的梦幻,坚实了我青春的脚步。
绿色的山腰终年披着云雾,云雾中的花草里蜿蜒着一条小路;小路旁的小溪潺潺奔流,流向山凹里披着迷彩的小屋。噢!小屋、小屋,披着迷彩的小屋,装满了我的爱恋,记载着我的甘苦,天高路长,海角天涯,无论我离开你有多远,永远留在我记忆深处。
——《披着迷彩的小屋》
这首当年刊发在《解放军报》上并获得全军第二届战士文艺奖创作一等奖的歌诗,艺术地再现了导弹阵地上那座披着迷彩的小屋。这首歌诗语言组织得非常唯美,没有在山里生活过的人们,很难想象杳无人烟的原始森林那份寂寞和孤独,单从歌诗营造的语言氛围,你一定会觉得那分明就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那么艰苦的生活环境,在孟海军的笔下被这么艺术地一处理,就勾勒出一个人人向往的“5A级风景区”。可见,孟海军对文学创作的那份深厚功力。这首歌诗能斩获全军文艺奖创作一等奖,凭的就是对文学艺术创作方法的娴熟把握,拼的就是日积月累出来的文学创作实力。
当年在驻地搞军民共建的联欢活动中,我还以小合唱的形式,组织连队战士演出时多次演唱过这首歌;被调到武警部队来到大城市后,《披着迷彩的小屋》像一幅油画,一直悬挂在我的军旅生活空间。退伍回到地方后,由于对部队生活的眷恋、念想,我还以《那座披着迷彩的小屋》为标题,写了一篇反映部队生活的散文,发表在《黄河报》大河副刊上。这就是受孟海军歌诗作品文学魅力影响的直接体现。
三
作为我的老首长,孟海军有一次问我咋不写点部队题材的散文随笔,我坦然回答:不敢写,一碰军旅题材就泪目,根本无法动笔。孟海军听后没有言语。但是,我能深刻体会到孟海军内心深处扬起的情感波涛比我还强烈。正是对部队的热爱和深切怀想,一批反映部队生活的歌诗近期被孟海军结集出版。
孟海军不但自己热爱文学创作,而且特别爱惜文学创作人才,只要发现有才的战士,就会想办法将其调到更合适的岗位上工作。这些战士出成绩了成才了提干了,翅膀硬了要飞走了,孟海军也决不压制人才,相反,主动以自己的能力,积极向上级机关推荐,一部分战士被调到了火箭军总部或者首都各大军兵种机关工作。后来,这些战士有的转业到中共中央直属单位,有的转业到国务院军转办,有的转业到国家安全部委。孟海军“护犊子”,但决不放过任何一个让战士进步的机会,可以重新培养新战士,也会让有才的战士找到更适合他们发展的工作平台。这是一个领导干部很难得的工作修养和道德情操,也是一个领导干部心里装着部队甚至装着国家那识大体顾大局豁达的军人的大胸怀。我虽然没有取得太大的创作成绩,但孟海军对我的关怀不比那些到首都工作的战士少。即便回到地方后,孟海军也给过我许多进步的机会,但我没有抓住,自认为“命里没有,强求不来”。孟海军不但有恩于我,而且是我学习的榜样。孟海军为人为文的浩然正气,影响并激励着我不断前进。感恩上苍让我遇上了孟海军。可以说,没有孟海军对我的培养,就没有我今天的创作成果。
转业回到地方后,孟海军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笔耕不辍,一批反映交通运输工作的新闻和文学作品,在行业报刊《中国交通报》《河南公路运输》等时有刊发。孟海军心怀歌诗艺术创作,一路风景,一路歌声,愿孟海军的歌喉《越唱越响亮》。
(作者系河南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